2020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题强化训练11-20
2020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题强化训练11 文言文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题强化训练12 文言文阅读(三)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题强化训练13 古代诗歌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题强化训练14 古代诗歌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题强化训练15 名句名篇默写(一)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题强化训练16 名句名篇默写(二)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题强化训练17 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题强化训练18 小说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题强化训练19 小说阅读(三)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题强化训练20 散文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强化训练11 文言文阅读(二)
(建议用时:6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后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疾作而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而往,临哭之恸。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囊装亦可以治第,但念内典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今市新宅,须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 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议遂寝 寝:停止,搁置
B.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 旰食:晚食,事务繁忙不
能按时吃饭
C.趣驾而往 趣:趋向,奔赴
D.身食厚禄,时有横赐 横:出乎意料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趣:急速,赶快。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沆从不上呈秘密奏章,他认为既然办公事,有想法有看法就应该公开表
……
专题强化训练13 古代诗歌阅读(一)
(建议用时:60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日寄乡友
[南朝]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1)这首诗三、四句描写春日景象,请分别赏析“结”“散”二字的表达效果。
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1)首先解释这两个词语在诗中的含义,然后分析其在炼境和炼意方面的艺术效果。(2)注意结合题目中的“乡友”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旅心”“多恨”“思君”进行情感分析,再从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的角度分析抒情方式。
答案:(1)①“结”字形象地写出了枝条与倒影交叠相连的春日迷人景象,极具画面感。②“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③三、四句写“翠枝”“绿水”等美好春景,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
(2)全诗感情色彩浓重,表达了诗人对乡友的深切思念之情。①一、二句直写自己羁旅在外,无法回去与知己乡友欢聚之苦。②三、四句写“翠枝”“绿水”等美好春景,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③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长沙过贾谊宅[注]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 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此诗是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所作。
(1)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
(2)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答:
解析:(1)解答此题,可先从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中抓住主
……
专题强化训练20 散文阅读(一)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2019•苏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抬头见喜[注]
老 舍
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
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
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绝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
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也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中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做过财主。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
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
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我慢慢的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我好像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支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母子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的就睡了。
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也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的躺着。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那就快睡去了。
(有删改)
【注】 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上形成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等吉祥字样。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笔下的传统节日是矛盾的:既是喜庆之日,又是忧虑催债之时。这一领悟源于作者作为底层平民的深切生活体验。
B.本文并未遵循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叙事,而是以节日为线索谋篇布局,结构自由开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