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880字。
天津市部分区2020年高三质量调查试卷(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先秦《诗经》《楚辞》到汉魏古诗再到唐诗宋词,高潮迭起,名家辈出,而唐诗就是诗歌长河中最璀璨的明珠。它( )“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每一时期都涌现了富有才情的诗人和诗作,大唐盛世所激发的宏大气象在盛唐的诗歌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诗仙”和“诗圣”的伟大成就后世鲜有能及,因此,元明清三代的诗坛多以“诗必盛唐”相号召。______________。明初高棅编选的《唐诗品汇》首开以“初、盛、中、晚”四分期论唐诗的先河,此后胡应麟的《诗薮》、胡震亨的《唐音葵签》等论著对唐诗人、诗作多有( )。至清代蘅塘退士编撰的《唐诗三百首》则对唐诗的学习与普及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民间谚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足见唐诗的魅力之大。
古代的唐诗选本除《唐诗三百首》外至今多不流行,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鉴赏热中,《唐诗鉴赏辞典》的编纂为民众欣赏唐诗魅力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011年,应中国青年出版社《名家品经典》丛书之约,霍松林先生又编成《唐诗鉴赏举隅》《宋诗鉴赏举隅》两部书。《唐诗鉴赏举隅》共选唐代作家36人,作品86首。其中以“李杜”“元白”的作品为最多。先生的鉴赏文章常常能将深邃的文学理论与敏锐的文学感悟相结合,情感表达与写作技巧一并解析,既引经据典,又( ),让人爱不释手。
(摘自史小军《唐诗的魅力》)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历经 阐发 深入浅出 B. 经历 阐发 浅显易懂
C. 经历 阐明 深入浅出 D. 历经 阐明 浅显易懂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唐风气明代尤盛,唐诗学的建构就基本定型在明代。
B. 明代学唐风气尤盛,唐诗学的建构就是在明代基本定型。
C. 明代学唐风气尤盛,在明代唐诗学的建构就基本定型。
D. 明代尤盛学唐风气,就在明代基本定型了唐诗学的建构。
3. 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楚辞》是一部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富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B. 古诗又称“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与平仄,常见的“歌”“行”“引”“吟”等是其主要体裁。
C. “诗圣”指杜甫,后世也称杜拾遗、杜樊川,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其诗被称为“诗史”。
D. “元白”是唐诗人元稹与白居易的并称,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在诗坛影响很大。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经历:意为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历经:多次或者长时间经历。根据语境“‘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填入“经历”。
第二组,阐发:阐明并发挥。阐明:把深奥的道理讲明白。根据语境“此后胡应麟的《诗薮》、胡震亨的《唐音葵签》等论著对唐诗人、诗作多有”,填入“阐发”。
第三组,深入浅出:指言论或文章的观点主题意义深刻,但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上却浅显易懂。浅显易懂:道理或寓意浅显,容易理解、明白。根据语境“既引经据典,又”,填入“深入浅出”。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1月10日,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典——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今年共评选出12名科技专家和296个奖励项目。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授予10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科技创新正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
每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除了最高奖之外,最受关注的应该是表彰基础研究的“国家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