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350字。

  肥东二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4.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是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明初,先后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其他文人也以趣味相投,自相结合,或窗下切磋以攻文,或林下逍遥以娱老,各文人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攻讦的风气。
  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逐步由“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转变为“操之在下,其权在自立”的局面,也改变了原来台阁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而城市的发达,也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往往只是在宴谈谑浪、此唱彼和寻求情感上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满足。由于空疏不学,则入主者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煞一切;出奴者,便一无定见,随波逐流,容易为时风所左右,为他人所笼络。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但往往由此而造成了“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的局面。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本来文艺性、学术性的团体渐渐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团体复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因此,明代的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社所名,或以时代称等,但究其性质,主要就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大类。当然,这也只是就大致的倾向而言,因为他们大都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明代文学史上,特别受人注目的就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和他们所引起的文学争论。文学争论在分门立户、相互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如针对前七子师法秦汉古文而积剽袭模拟之弊,“唐宋派”王慎中等在心学和文学通俗化的思潮影响下,提倡学习与明代语言差距较小的唐宋散文,自由地表达作者独立的主体精神,在作品中能见到“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但由于他们过于追求理正法严,不免失之于沉滞,不久就遭到了王世贞等后七子的反击。但这绝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唐宋派毕竟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为后来的公安派的崛起做好了准备,而且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地肯定了归有光等人的文章,摒弃成见,会通众说,归于和平。这有力地证明了通过争论而取得的“双美”共识。
  明代文人集团的林立和各种流派的纷争就这样既是现实创作的反映,又反过来推动了创作与流派的发展;既使作家更加自觉地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又使各派的文风在相互交流、相互调剂的过程中沿着相反相成的规律不断演进。沿着这一方向,在以后的文学史上,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更加明确。
  (摘编自《明代文学: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的文学团体成员往往围绕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兴趣型集团。
  B. 前七子入主出奴,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结合的模式,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
  C. 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散文,它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后来也得到了后七子的肯定。
  D. 明代初期,以一些台阁文人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其文学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二、三段结合文人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文学表现,比较详尽地阐释出其大致的类型。
  B. 文章立足明代文学史,从文学团体类型和流派纷争两方面论述了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
  C. 文章第四段以文学争论中的相互否定又相互渗透,证明通过争论可以实现“双美”共识。
  D. 文章大体呈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再结合明代文学的特色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和明确,为了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文人们会越来越对立,纷争会越来越激烈。
  B. 统治集团的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和城市的发达,是成化、弘治以后文人以主张相结合形成集团的主要原因。
  C. 万历以后,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有一定的政治主张,作为有全国影响的团体复社,其鲜明的政治色彩也会影响其文艺性、学术性作品。
  D. 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肯定归有光等人的文章,说明不同流派在争论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观点。
  【答案】1. D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 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A项,“明代”错误,依据第一段“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可知,应该是 “明代以前”;
  B项,“前七子入主出奴,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结合的模式,标志着……”错误,依据第三段“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可知,“改变模式、标志自觉”的不是前七子,而是以前七子为代表的文士的集合;
  C项,“得到了后七子的肯定”错误,依据第四段“唐宋派毕竟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为后来的公安派的崛起做好了准备,而且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地肯定了归有光等人的文章,摒弃成见,会通众说,归于和平”可知,应该是得到王世贞的肯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只花了700元,就买到了同事包括名下资产、乘坐航班记录、吧上记录等个人信息。如果说这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日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种“信息裸奔”之中而变得麻木。
  这种“麻木”事出有因。南都记者曾向警方求助,警方也难以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一一治理个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