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3690字。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在中国的史前时代,距今1万年以来,在辽阔版图的不同地理单元中,就开始演绎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序列。考古学上形象地称之为“满天星斗”,比如辽西的红山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晋南的陶寺文化、陕北的石峁遗址……随着探源脚步的迈进,我们才渐渐发现,“满天星斗”的文化中,有一些已然闪现出文明的火花。“良渚”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的案例。
  大约在5300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一个尚玉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尽管在它之前,玉器就已广受尊崇,但在此时却达到空前繁荣。与以往人们喜爱的装饰玉器不同,良渚人的玉器不仅仅是美观的需要。这些玉器以玉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或象征财富。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我们在杭州余杭的反山、瑶山,常州武进的寺墩,江阴的高城墩,上海的福泉山等遗址中,都发现了极高等级的墓群。这就似乎将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分割成不同的统治中心,呈现出小邦林立的局面。然而,历史偏偏给了余杭一个机会,在反山遗址周围,越来越多良渚文化遗址被发现,这种集中分布的遗址群落受到了良好保护,使考古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稳步开展,为良渚文明的确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今天,在我们眼前所呈现的,是有8个故宫那么大的良渚古城。它有皇城、内城、外城三重结构,有宫殿与王陵,有城墙与护城河,有城内的水路交通体系,有城外的水利系统,作为国都,其规格已绰绰有余。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其实,只要打开思路,我们发现,通行的文明标准不应成为判断一种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生硬公式。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一锤定音。
  人类的迁徙、交往,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从未间断。不同规模、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动,造成了文化与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区域性的文明也是一个动态过程。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我们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文明,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礼制规范、等级社会模式、城市架构等文明因素不断地传承、交汇,直至夏商。从良渚到商周,正是中华文明从区域性文明向大一统逐步汇聚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选自2019-11-13《人民日报》)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前时代的中国“满天星斗”的文化序列中,良渚文化已然闪现出文明的火花,但并不是唯一。
  B. 从考古的角度看,文化到文明需要证据。良渚玉器的出土确证了良渚文明为中国最早文明。
  C. 区域文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千余年的时间里,区域文明的重心随着陶寺、石峁、二里头、良渚等地不断变化着。
  D. 其他文化文明中青铜器和文字所承担的角色,在良渚文明中分别由玉礼器上的标识和玉器承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时先有结论,后有分析。第一段说出自己的判断——良渚文化已进入文明社会,从第二段开始则分析如此论断的依据。
  B. 文章采用逐层递进的论证模式。第一段为结论,二、三段为论据,第四段为意义。
  C. 文章主要从玉礼器、遗址群落、古城构制三方面证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D. 文章末段既呼应标题“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又点明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特殊地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良渚文化尚玉风潮空前繁荣,玉礼器并不只是为了美观,还用来反映身份、财富、权力、信仰。
  B. 良渚文化既有小邦林立的局面,也有集中分布的特点,而后者是良渚文明确立的必要前提。
  C. 长期以来,文字和青铜器都是作为判断文化进入文明的唯一指标,而作者对此并不认同。
  D. 良渚古城宏大规模、三重结构、交通体系等大型工事,透露出当时存在着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良渚文明为中国最早文明”错,文章最后一段“良渚文明为目前能确证的中国最早文明”“能确证的最早的文明”并非“中国最早文明”;“良渚玉器的出土确证了良渚文明为中国最早文明”错,由原文第二段“良渚人的玉器……玉礼器系统”“良渚文化遗址……良渚文明的确立提供了必要前提”得出确证良渚文明需要系列证据,既包括玉礼器,还包括古城构制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微软公司正在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将大量有关地球气候、水、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等的原始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
  微软宣布将投资5000万美元,使用人工智能来对抗气候变化。此项投资是微软“五年计划”的一部分。微软表示,为了实现对抗气候变化的目标,需要用到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将大量的原始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主要用于四个方面,分别是气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