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1870字。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审美艺术在未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起到关键作用吗?答案是开放的。
在艺术领域,人们以计算机为工具,甚至编制智能程序,通过智能编程进行创作已不再是新闻。“中国水墨画效果的计算机模拟和绘制系统”与模拟生成书画的相关程序也已经相继出现。通过深度学习,微软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与传统诗歌相媲美的诗句,并出版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人工智能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而音乐也因其形式化最强早已被成功模拟;近年来索尼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系统Flow Machines制作了两首酷似披头士乐队作品的A1音乐。……智能交互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智能打印艺术等将成为未来“奇点”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传统视域里,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科学、宗教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未来人类发展不应该是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要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精神结构中精神信仰、科学认知、审美艺术三大板块的关系可能会被打破,因为作为这一理论前提的“主体”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
而我们又该如何期许中国,文化的未来呢?
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也许亚洲比欧洲更深沉,中世纪比现代更深沉,因为亚洲人和中世纪的人都与科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中华文明所营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是以科学认知体系见长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回溯中华传统文化,老子在论述“道”的本质时所提出的天人融通、万化归身的境界,既是一种哲学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为我们所推崇的审美境界。它昭示着与主客二分、主体性张扬、理性狂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价值选择和社会愿景,昭示着如同海德格尔所设想的“完满的自然”。那么,对于中华文明在未来的意义,我们自然有一种美好的期许。
但这样一种期许放在强人工智能带来的人类价值主体被颠覆和瓦解的视域中,也明显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人工智能都是人类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全新情况,一切旧的框架和答案或许都需要被推倒重来。看起来,我们总想把绝对不变的、超时空的人性价值和主体构成作为思考的牢不可破的起点,这一点是错误的。唯有把所有的因素都包括进来,把所有的意见都包容进来,把所有的可能都考虑进来,平等地交流讨论下去,交给时间、实践和未来人类去选择和判断,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相信,后代人会有既是人类的又是个体的、既是历史的又是未来的、既是自由的又是自然的智慧和答案。
(摘编自庞井君、韩宵宵《人类精神结构的变迁和审美艺术的未来》,《新华文摘》2019年第4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智能编程进行的文艺创作将继续得到发展,将产生“奇点”艺术的一些重要表现形式。
B. 传统的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将随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调整而全新转变。
C. 中华文明营造了西方文明缺乏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但导致了中国人与科学的距离。
D. 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未来意义的期许,会因强人工智能冲击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审美艺术的未来意义与中国文化的前景,文章都以设问方式引出思考与探讨。
B. 文章举绘画、诗歌、音乐创作的例子,阐述了人们已经能通过智能编程进行创作。
C. 文章谈论中国文化,用它的未来意义与原有价值相对照,昭示了另一种社会愿景。
D. 文章先后探讨了由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审美艺术和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全新变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妨碍这种建设。
B. 不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相信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质能够融人未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
C.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一种哲学境界,但对于后代的人生与艺术并无指导意义。
D. —切旧的框架和答案或许都要被推倒重来,现有艺术则会被未来“奇点”艺术取代。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中华文明营造了西方文明缺乏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但导致了中国人与科学的距离”前后分句强加因果。原文是说“亚洲人和中世纪的人都与科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中华文明所营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是以科学认知体系见长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中国人与科学的距离”并不是中华文明营造了西方文明缺乏的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