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220字。

  2020北京一零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古代先民站在陆地与河流交接的河岸,身后是适宜农牧的沃野,面前是碧波荡漾的河流。他们接受了大自然开枝散叶与源远流长的双重恩泽,选择沿河而居,因为这样既可以固守家园,也可以通过水路远走四方。
  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无不与河流相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哺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哺育了埃及文明,印度河、恒河哺育了印度文明,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文明。人类依水建屋,近水耕种,不同地区的水文各具特点,孕育出的文化也千姿百态。《汉书》中说:“河出昆仑,经中国,注勃海……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 稍筑室宅,遂成聚落。”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沿河而居的人们, 精耕细作、撒网捕鱼、采摘养殖、航运通商,江南水乡也由此而发展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人文荟萃之地。
  河流一旦干涸,与河流相伴的文明也可能会随之消失。考古研究表明,曾经的连年干旱摧毁了玛雅人赖以为生的农业,导致玛雅文明最终走向分崩离析。《汉书》中的有关记载显示,毗邻罗布泊的楼兰古国,“民随畜牧,逐水草”。后来因为注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孔雀河改道,楼兰日益缺水,发祥于罗布泊的楼兰文明最终被风沙湮没。
  于是,兴水利、除水害成为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力。据考古发现,岷江流域是中国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但由于水患频繁,古蜀先民经常被迫在岷江沿线迁移。至秦代, 蜀郡太守李冰组织民众利用自然地势,在江心顺流筑堰,将岷江水流分为两股,一股引入灌区,一股流入原始河道。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岷江丰沛的水流量与顺应自然的水利工程完美结合,造福了当地民众,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取材于高心怡等作者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类选择沿河而居,因为这样有利于安排生产生活。B.河流哺育了人类文明,影响着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C.连年的洪涝灾害,最终造成了玛雅文明的分崩离析。D.兴水利除水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
  2.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的一项是(3分)
  A.拦截岷江水流 B.奠定防洪基础
  C.扩大灌溉面积 D.造福当地民众
  材料二
  河流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血管,它将陆地、湿地、湖泊、海洋连接在一起,也将诸多生态系统连接在一起。在流动过程中,河流与所接触的土壤以及其他水体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 溶解在水中的多种矿物质
  (取材于朱永杰等作者的文章)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河流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流的流动有利于各种水生生物得到一些必要的营养。B.河流的季节性洪水可以进一步荡涤河岸上的多余物质。C.河流既能给人类带来审美愉悦又具有实际的利用价值。D.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生产生活中的诸多方面。
  材料三
  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对于河流生态的影响有限。而工业革命后,河流成为原料运输、商贸货运、人员往来的重要航道,河流对人类的意义愈加重要。然而,人类对河流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许多昔日秀美的河流变得苍老而憔悴。
  1970年前后,航运功能逐渐衰退的新加坡河,污染问题日益凸显。1977年,新加坡政府开展了“十年清
  (取材于陈泳、邓艳、章明等作者的文章)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工业革命过程中人类对河流的利用程度有显著提高。B.海洋生物重返新加坡河表明污染治理已经出现成效。C.在圣安东尼奥河治理过程中注重保持河流的自然美。D.彻底拆除废弃厂房重建了市民与黄浦江的亲善关系。
  5. 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在享受河流恩泽时应当如何善待河流。(6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 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