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2010字。

  湖南省新邵县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语言文字运用)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育精神的根基在于从中华大地古老生存方式里诞生的东方哲学。生命何来?对生命的思考从未间断,特别强调人之生命在宇宙间的尊贵地位,并且深刻指出如此尊贵特别需要修养和培育。
  中华美育将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理念落实到个体生命的锤炼和升华过程,将生命感悟与生命终极意义追索结合起来,在美育中丰富和提升生命的哲学内涵。中华美育的修身目标,符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心理推导,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行为推演,不仅包含对个体生命体认和修养的明确表述,更是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行的文化力量。
  中华文化审美观不局限于形式美,更强调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只有富于“善”的意味,美才有更高价值。孔子在齐国观看《韶》之后,对乐舞大加赞赏,称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又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美善合一,才是和谐之美、中和之美、温润雅致之美、形神兼备之美。长期以来,在中华美育符号体系中,真、善、美相统一,真是善之本,美是善之华,真、善与美相合相生。尽善尽美,是真善美融合的追求,需要美育力量来支持。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无疑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命题。它尤其要求我们直面当下社会现状与新机遇新挑战,遵循美育特点,厘清美育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在实践领域开拓美育新天地。有两种错误论调需要警惕:一是美育无用论,二是美育实利论。这两种论调看似相反,实则是功利主义教育的不同表现。美育无用论,是有些人认为美育在当前的教育考核体系中,不需要给予足够重视。这种论调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时代新人不可能在一个只讲物质利益的大环境下获得健康全面成长,一个审美能力、审美精神缺失的人,不可能登高行远。美育实利论,则是紧盯着学习某种艺术技能的功利目的,将美育工具化。美育之“用”是大用,于个人来说,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于社会来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两方面目标一致,高度统一。
  时代在发展进步,身处互联网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随着5G技术取得实质进展,网络远程教育将为美育普及和提、远程教育、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大力开展美育工作,是一项意义非凡、值得全情投入的事业。在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中,美育大有可为!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02月22日20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美育精神,强调人的尊贵地位,将修养与培育视为通往尊贵的重要途径。
  B. 中华美育精神,诞生于东方哲学,因此,从本质上看美育是哲学教育的过程。
  C. 中华美育精神,以修身、齐家为目标,将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视为自驱力。
  D. 中华美育精神,不讲究形式美,而是将“善”置于首位,有了“善”才有“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阐述中华美育精神的特性,而后针对美育教育的现实提出了对美育的相关看法。
  B. 文章引述孔子对《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的评价,阐述了美善合一的美育观念。
  C. 文章摆出美育无用论、美育实利论两种论调,并在揭示其本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具体分析。
  D. 文章结尾站在培育时代新人战略的角度,强调发扬传统美育精神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个体生命的锤炼与升华、生命感悟与生命终极意义追索的结合等,是修身的重要途径。
  B. 美育教育里个体生命的发展与提升、民族复兴大任的体认与担当,是高度统一的关系。
  C. 如果能够遵循美育特点、厘清美育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就能实现新时期美育教育的目标。
  D. 互联网、远程教育、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美育教育的创新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从本质上看美育是哲学教育的过程”分析错误,中国的美育精神根植于东方哲学,但哲学并不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 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