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0760字。

  商洛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3-4。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大自然,逐渐失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被打上了“塑料儿童”“宅童”的标签,儿童的生活大多偏离了自然本性的轨道。儿童作为成长中的人,对其进行现代劳动教育显然是使人与自然得以重新建立联结的重要方式。劳动教育将为现代儿童提供复归自然的平台,让当代社会的人实现自然本性的释放,解决人与自然相割裂的现实问题。
  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联结人与自然的重要手段。因此,劳动教育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途径。现代劳动教育的根本在于人与自然的生态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及劳动态度,懂得人与世界的认知关系;另一方面,更要在劳动教育中使学生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认识自然、遵循事物客观规律,这是现代性要求下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和开展劳动的前提。此外,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劳动教育又能激发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所蕴含的现代性意义还在于面对世界共同生态危机,人的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是核心且起关键作用,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劳动让一个个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走到了某一个集体中,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劳动为个体走向公共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凭借,增强了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社会性。劳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劳动在个体与他人社会关系建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是现代伦理关系彰显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此意义上,现代性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通过劳动教育生成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理性塑造人的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同时,使人更加热爱和尊重劳动人民,以此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现代劳动教育中蕴含的实践精神正是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现实反映。因此,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从对个体理性的关注转向对公共理性的关注。我们必须遵循共同的伦理规范,以此来协调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共同生活。人在劳动实践中要想得到发展,必须以他人和社会拥有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遵循劳动周围的个体以及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从而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个人交往互动中,通过受教育者互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能塑造人的品性。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使人在理性的交往劳动实践中,不断获得自我与他人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劳动教育因此成为涵养学生公共理性、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劳动教育因此作为一种个体社会化的媒介,帮助学生由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最后,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主体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人的潜能才能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和解放。也正是借助于教育中的劳动,学生才能在不断自我确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审美与道德能力的不断提升。由此,劳动教育将赋予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特征。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就是接受主体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的生命过程。
  (摘编自袁利平《劳动教育:让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工业和互联网发展太快,使儿童跟不上其发展步伐,影响他们的成长。
  B. 劳动的重要意义:劳动创造了人类,而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建立密切联系。
  C. 劳动让人们走到一起,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都是在集体劳动中形成的。
  D. 只有在劳动教育中才能塑造自己的品性,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及“现代工业”“互联网”“现代性”等,具有现实意义。
  B. 文章第二段先用因果论证进行阐述,然后从两个方面深入论证,逻辑严密。
  C. 文中将劳动与现代劳动教育进行比较,突出了现代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D. 文章主要从劳动教育 意义、核心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这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对现代儿童进行现代劳动教育,就可能影响现代儿童回归自然,就可能影响他们作为当代社会人自然本性的释放。
  B. 对学生进行现代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参加一下劳动,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在劳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C.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同于以前的劳动教育,须从关注个体理性转移到关注公共理性,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D. 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来自劳动教育。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就是接受主体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的生命过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使儿童跟不上其发展步伐”,文中无据。原文是说“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大自然,逐渐失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
  C项,“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都是在集体劳动中形成的”表述绝对化,人们所有关系并非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
  D项,“只有在劳动教育中才能塑造自己的品性”错,原文“在劳动教育的个人交往互动中,通过受教育者互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能塑造人的品性”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词综艺火爆,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