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80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教学建议
1. 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既要从文体上把握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又要从题材上抓住“逆境成才,居安思危”这一主题。
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在文体方面结合议论文“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来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同时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从题材的角度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2.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朗读和朗读指导,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根。
文言文中的基础知识,即字词句的教学,应该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核心。教学中既让学生通过课堂朗读和教师的朗读指导,掌握文言文中的基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又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加以品读与探究,从而领悟作品的主旨。
3.引导学生从本文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其写作特色也传承了孟子一贯的写法。即“论证严谨,逐层推进,善用排比,气势磅礴,多用短句,有节奏感”。此外文中还善于通过典型示例阐述深刻的道理,比如文中开头“通过列举古代六位先贤历经贫贱、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子,阐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性格、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练的道理”。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反复品读,才能感受和体会。
4.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以读为主,以讲为辅。
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同时议论文教学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举家食粥,终成《红楼梦》的故事”。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在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文体特征以外,还需要求学生了解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第五单元已经学过说明文,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感受议论文独特的写作特点。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反复朗读本文直至背诵,初步感知文章的主旨。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②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
③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④理解文章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①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 (重点)
②理解文章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③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难点)
4.教学方法
①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反复诵读并结合课后注释在文中圈点勾划出重点词句。
②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孟子的资料。
③讨论探究法: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可以采用以读为主,以讲为辅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解决。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课前介绍一个典型故事“温水煮青蛙”让学生思考“青蛙为什么在开水里逃生,却在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