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32580字。

  四川省泸州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审美”有时候显得像一种非理性的直觉活动,但有时候又显得像理性化的判断过程,有时候还是一种情感体验行为,这种复杂性使得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无法判明,要完成一次具体的“审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总体上看,审美能力之构成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经验构成、先天机制、独特能力与生命状态。
  审美能力的经验构成。我们在对一个经验对象,比如说一片自然风景进行审美时,需要什么样的能力?首先需进行感知与直观,在此基础上,需要体验与想象,当然还需要对于意义与价值的反思。这是经验的一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与人类其他的认知行为之所以不同,肯定是在这个经验的一般过程中有差异,对这个差异的认识,是在历史中逐步产生的。
  审美的先天机制或“纯粹审美能力”。“审美”这种人类行为究竟是一种先天能力,还是后天在经验中习得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到康德对鉴赏判断是不是先天综合判断给出了定论后才得到回答:审美有其先天基础,但需要在经验中练习培育。对审美能力的经验分析只能得出审美中有哪些认知能力参与了,但不能说明这些认知能力以什么样的机制整合,从而成为一种“单一能力”。要把这些在经验中分析出的能力统合在我们所说的“审美能力”中,就需要确立审美这种行为的先天原则,康德在“判断力”这个领域中为审美找到了先天原则。康德认为在知性和理性之间有一个中介环节,这个环节叫“判断力”。这个环节是有其先天原则的,而审美作为鉴赏判断,是判断力的一部分,它应当遵循“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其次,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情感是审美的必然结果,“凭愉悦下判断的能力就是鉴赏”(康德《判断力批判》),这一点康德接受了英国人的观点,现在康德试图说明,鉴赏有其先天基础。
  作为独特认知能力的“审美”。18到19世纪的审美实践以及美学中,还发现了一种构成审美能力的特殊能力--想象力。莎士比亚在他那著名的《亨利五世》的开场白中,对于想象在艺术中的功能与魅力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美,而后的浪漫主义者们和启蒙思想家们都把对于情感的宣泄与艺术的创造和想象结合起来。狄德罗在《论戏剧诗》中说:“想象,这是一种素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有理性的生物,甚至不能算是一个人。”这个观点整个18世纪的艺术家与美学家都同意。
  作为生命状态的“审美”:激情、体验与感知。在具体的审美经验中,情感,特別是激情,的确是审美与艺术创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在那些由艺术家们撰写的笔记、前言、创作心得等理论著作中,在艺术批评家的理论著作中,都会强调“激情”的重要作用。问题是,在审美中需要激情吗?康德认为不需要,但在18世纪以后的英法批评传统中,情感在审美中的作用非常受重视,情感感动,特別是激情,几乎被视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的源动力。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具有复杂性,审美能力的构成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经验构成、先天机制、独特能力与生命状态四个层次。
  B.我们观察一片自然风景时,需要经历感知与直观、体验与想象、反思意义与价值这三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C.“审美”究竟是一种先天能力还是后天习得的?康德给出了回答:审美有其先天基础,但需在经验中练习培育。
  D.整个18世纪的艺术家和美学家都认同狄德罗主张的想象决定人能否成为诗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等这一观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审美能力的四个层次构成,多角度展开论证,全文呈总分结构。
  B.第四段引用《论戏剧诗》中的话,强调了想象作为一种素质对于人的重要性。
  C.第五段提到两种不同观点,强调了激情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D.文章对审美这种能力的成效与不足都有所论及,体现出一种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在经验的一般过程中存在差异性,所以审美与人类其他的认知行为不同,会出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现象。
  B.康德有功有过:在“判断力”领城中为审美找到了先天原则是其功,认为审美中不需要激情而与英法传统批评不同是其过。
  C.莎士比亚高度重视想象在艺术中的功能与魅力,所以在他的整个戏剧特别是《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中,想象就是一切。
  D.鉴赏就是凭愉悦下判断,所以我们鉴赏《窦娥冤》《雷雨》《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经典作品后,心情都是非常愉快的。
  【分析】(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并据此推断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依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行推断,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2.(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快速的城市化导致现有的城市治理能力和技术手段巳经无法确保城市生活环境的清洁和卫生。目前,约三分之二的城市已深陷“垃圾围城”,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更严重的是城市生活垃圾每年还在以10%的速度继续增长。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等8个城市就开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试点,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这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垃圾分类治理本身具有复杂性。以正在起草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条例》为例,城市生活垃圾被分为废弃的玻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