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780字。
第三单元测试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这次疫情充分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缺陷和短板。从领导体制上看,需要增加对国际领导机构的授权和支持。疫情发生后,作为全球卫生领导中枢的世界卫生组织,立即采取启动多家实验室、建立全球检测网络、总结推广经验做法等重大举措,在全球阻击战中尽全力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由于疫情来势迅猛、发展超乎想象,尤其是国际法授权不足或缺失,世界卫生组织在统筹调配全球力量、资源和手段等方面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从协作机制上看,缺乏优质高效的联防联控机制。要打赢抗疫斗争,打好凝神聚力的全球协同战是关键。从体系能力上看,缺乏完善的全球疫情监测预警网络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处置疫情风险连锁联动的能力处于低水平,战略科技能力、战略储备能力尤其是体系化对抗能力远未形成。
问题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的无视和默然,可怕的是在惊慌失措中找不到问题的根本症结和正确的解决方法。应该看到的是,在各方面治理赤字积重难返的困境下,全球性公共卫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与治理体系严重滞后的矛盾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主要矛盾,治理能力不足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以落后于时代发展、不适应形势需要的治理理念、治理体系和治理工具去应对急难险重的风险挑战本身就是重大危机。当前,全球抗疫正处于关键当口,如何通过强有力的合作尽快渡过难关并将危害降到最低?当灾难再次来临的时候,如何领导、如何协调、如何推进、如何落实?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加快推动实现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摘自孙东方《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有删改)
材料二 传染病具有起病快、有时死亡率高、多数情况下原因不明、疫情结束机制不明,以及很多其他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传染病防控倍加困难。传染病传播还有其更加独特的社会性特点,此特点与生物学相关,例如因发病快而不能及时了解其生物学本质,更容易引起恐慌,人们生活中的一些非理性方面便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有些传染病也与地理、气候、环境以及生活卫生状况等密切相关。继而在传染病防控中需要把社会习俗、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一个国家的治理手段和文化传统等结合起来考虑。另外,一个人携带了病毒或细菌载体,他可能属于无症状感染;即便他被传染发病,但是否会传染给他人,也不是由当事人能决定的。即便防护措施很严格,有时也可能会传染给他人;有时携带病毒或细菌载体的人也许只是打个喷嚏,老人或抵抗力差的人群就可能会被传染,但有的人可能就不受影响。很多情况难以预测,并不与一个人的行为完全相关,因此,只是指责传染病人,在有些情况下难以体现道德合理性,其复杂性可想而知。因此,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其实并不容易。
疫情防控经常需要对人群行为进行干预。而如何干预与科学界对载体的认识和个体的认知能力有关。即,在分子水平上越清楚地认识疾病,对个体的行为总体的干预越精准,引起的相关的社会问题也越少,包括减少歧视(很多歧视的发生是因为不理解而造成的),对人的行为的最小干预等。如果只是基于传染病患者个人的视角,可能会局限于“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基于公共卫生伦理的思路,则应考虑到影响疾病的传播和健康的社会因素,及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如果我是健康的,而你患病了,恰当的思维方式不是我同情你,而是我们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看到你的情况与我的情况密不可分,社区内的人们的生活是互相影响的、互相决定的,守望相助成为一种可能。
回乡、回家,是中国人的一个情结。当我们回家,回到某个村庄或进入某个小区,那种安全和归属感是很惬意的。这时我们很容易理解社群,理解自己作为社群中的一员。但当范围扩大到其他社群,比如我们所不熟悉的楼群、村庄、城市、省份,我们是否仍然能做到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看到报道的消息中有从湖北回来的老乡,有些村庄不让其进入,也不允许其回家自行隔离。尤其是对于没有症状的,无论是携带者,还是健康的个体,是否能有更加合理的方式允许其在家隔离?虽然这说明的是我们百姓对于科学层面的问题不理解而导致恐惧,做出的非理性决定,但并没有体现出守望相助,这样,归属感的满足只能成为一种奢望。
(摘自丛亚丽《论“守望相助”作为公共卫生伦理的核心
价值之一——基于传染病伦理问题的思考》,有删改)
材料三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公共卫生应急状态的管理,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既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度,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又抓好“扁平化”管理,防止出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脑梗阻”“中梗阻”和“高反”等问题,真正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高效运转、务实管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必须树立“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理念,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一分事前预防胜过十分事后治疗。还要在“救”字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要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战时如何救、紧急如何援等方法论、战术性问题,更涉及平时如何防、后方如何保等保障性、战略性问题。要以信息化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现代化,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要筑牢抗击疫情的人民防线,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要加强政策保障支持,健全重大疾病风险排查制度、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要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摘自周廷勇《切实健全国家公共卫生
应急管理体系》,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国际法授权不足或缺失,世卫组织在统筹调配全球资源方面难免力不从心。
B.不应该指责传染病人,因为很多情况难以预测,与他个人的行为并不相干。
C.公共卫生伦理考虑社会因素对疾病的传播与健康的影响及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D.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要树立先预防后救治的理念,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答案C
解析A项,对“力不从心”的原因分析不全;B项,选项表述“并不相关”与原文“不与一个人的行为完全相关”不一致;D项,选项表述“先预防后救治的理念”,与原文“‘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理念”不一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打赢公共疫情防控战的关键,是优质高效的联防联控机制并全球协同作战。
B.公共卫生安全威胁与治理体系的缺失的矛盾在赤字困境下尤其突出。
C.病毒传染因人而异,老年人或抵抗力弱的人更容易受到传染而染病。
D.作者认为对从湖北回来的老乡不让其进村的做法是有悖于守望相助的。
答案B
解析原文表述为“严重滞后”,选项改变为“缺失”,夸大了程度。
3.下列说法中,可以直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传染病因发病快容易引起人们恐慌,人们非理性的方面容易表现出来。
B.传染病防控需要综合考虑社会习俗、人们的交往方式及国家文化传统等。
C.科学界对疾病的如何干预与其对载体的认识和人们的认知能力有关。
D.社区中人们的生活是互相影响、互相决定的,应该减少对病人的歧视。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概括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小 杜 果
[土耳其]苏阿德•得尔威希
老太太弯下腰对小杜果温柔地说:“来吧,小宝贝,上我家去吧,你可以在花园里玩,那儿有的是李子,你随便吃多少都行。”
小杜果惊讶地看着这个老太太。这是阿依色奶奶,她就住在隔壁的那所小白房子里,房子前边,有个小小的花园,花园当中有棵大李子树。
小杜果知道阿依色奶奶不喜欢小孩,孩子们一走近李子树,她就冲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