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2021届统考版语文二轮课件+学案(6份打包):复习任务群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1 复习任务群1 任务1 信息筛选题——确定信息源,排查失误点.DOC
2021 复习任务群1 任务1 信息筛选题——确定信息源,排查失误点.ppt
2021 复习任务群1 任务2 论证分析题——厘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方法.doc
2021 复习任务群1 任务2 论证分析题——厘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方法.ppt
2021 复习任务群1 任务3 观点推断题——选项看逻辑,文内找依据.doc
2021 复习任务群1 任务3 观点推断题——选项看逻辑,文内找依据.ppt

  整合概括,就是在命制选项时对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行信息加工,提取其主干或关键信息加以压缩概括,然后让考生判断其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其特点是信息的多区块整合概括,特别是段内多区块信息整合概括。
  这类题的命制常常采用偷换概念和混淆是非两种设误方式。偷换概念就是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以此迷惑考生,使其误判。混淆是非就是命题者有意将原文材料中肯定的事情在加工转述过程中予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情加以肯定。
  [满分对策]
  1.抓选项关键词,进行准确题源定位。
  2.抽取相关语句主干,进行有效压缩概括,特别注意选项在对原文整合概括中改换的词语,看是否造成了似是而非,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问题。
  特别提醒:
  在比对过程中既要比对主干部分是否转述一致,也要比对修饰部分是否转述一致,以防偷换概念。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以防混淆是非。
  [典例剖析]
  (2020•全国卷Ⅱ,T1-A)(注意“ ”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间。请在横线处写出比对意见)
  信息增删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命题手段。
  信息添加,是指在选项中添加定语、状语、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对原文内容的曲解或无中生有等,添加的这部分信息,依据原文内容分析,不能成立。
  信息删减,是指选项在加工转述原文内容时,故意遗漏一些关键信息,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或某一语句,修饰成分的删减意味着语意的改变,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可能
  ……
  “论证分析题”是最能体现议论文文体特征的题目之一,考查的是对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分析。就论证思路而言,任何一篇议论文都是由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部分组成,根据其论述的特点,其主体部分的基本结构思路,无外乎并列、层进、对比、总分四种常见的模式。
  [满分对策]
  如何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1.整篇文章论证思路的梳理
  读文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依据行文的顺序找到各个分论点,分析论述角度,确定文章是“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还是“总—分”结构,“分”是并列、递进,还是对比,等等。
  2.部分段落论证思路的梳理
  读文时可以按照提出论点、分析论证、总结论述的思路梳理。首先确定段落分论点,然后分析论据(举例、引用、理论等)和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最后确定是“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还是“总—分”结构,“分”是并列、递进,还是对比,等等。
  [典例剖析]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②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
  ……
  命题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去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
  [满分对策]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
  观点推断题给出的选项大都是由文本推断出的新观点,选项中通常会有体现逻辑关系的关键词,圈定这些关键词对于与原文信息比对至关重要。
  第二步:锁定题源点
  根据选项中圈出的关键词,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间。研读对应区间时,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某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
  第三步:剖析失误处
  根据原文对观点的论证分析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匹配;有的选项还应当注意推断关系是否成立,有的选项所说的依据在原文中找不到,这就是无中生有。
  [典例剖析]
  (2020•全国卷Ⅰ,T3-C)(注意“ ”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间。请在横线处写出比对意见)
  命题者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效等,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满分对策]
  1.重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