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130字。

  绝密★启用前
  怀仁市大地学校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6.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没有沙漠,地球会更好吗?
  沙漠常常被视为环境恶化的产物,但实际上,沙漠也是维持地球生态循环的一分子,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能源。
  沙漠不见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不是该长长地松口气了?没那么简单,新的问题会出现。树木虽然优点很多,比如能涵养水源,能调节气候,还可以降低噪音,但是有的时候并不是很可爱。它们在捕获和吸收阳光的同时,还会将热量传输到空气中,以便自身降温,但这样会使得地面温度升高。树木本身虽然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而抵消掉向空气中散发的热量,可是整个过程极为缓慢,要花数十年的时间。由于有了沙漠,整个过程就不会这样拖拉,因为它反射阳光的能力较强,有助于散热,可以起到很快降温的作用。不仅如此,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大约能抵消掉因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全球变暖升温值的20%。
  而沙漠在地球上湿气的交换中也充当了重要角色。此外,沙尘暴所携带的碱性沙尘,大大减少了北方的酸雨。如果没有沙尘暴带来的碱性沙尘的中和,中国北方将和南方一样多酸雨。沙尘暴还会给很多地方带去养分,夏威夷当地肥沃的土壤,有许多的养料成分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两地相隔万里,普通的风无法把内陆的尘埃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而沙尘暴却可以把细小却饱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再播种一般把它们撒下来。除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热带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来源也是空中的沙尘。
  没有沙漠,最先郁闷的一定是考古学家。沙漠气候虽然干燥,却历来是考古学家的乐园,因为他们在那里可以找到很多文物和化石。如果秘鲁沙漠的新鲸类化石未被发现,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史前还存在着可以吃须鲸的巨鲸。我们也不能了解恐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更不用说深刻地探究恐龙大灭绝之谜了。
  地质学家一定也同样郁闷。位于非洲纳米比亚西部的纳米比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它形成于5000多万年前,保留着很多古老动物和植物的化石,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地质学家了解了地形地貌的变迁和动植物的进化,可以说是一个地质学的图书馆。
  世界上的石油大都在沙漠地带,不仅石油,有些矿物也产在如沙漠这样的干燥地区。盐滩上有很多水蒸发之后留在表面的矿物质,如石膏、盐等。从硼砂和其他硼酸盐中提炼出来的硼,是制造玻璃、陶瓷、农业化学制品、软水剂和西药的一种基本成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的塞尔斯湖是个著名的干盐湖,那里已出产的矿物就价值10亿多美元。云母、黏土等非金属物质也出现在干燥地区。
  时代倡导低碳经济,沙漠盛产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而只有森林的地球会让它们都变成星际神话。
  总之一句话,如果地球上只有森林,我们将损失一大批潜力资源。
  1. 下列关于如果没有沙漠,地球上将会出现的问题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 地球表面散热降温的时间将会延长。
  B. 相当多的地方出现酸雨的频率将会增加。
  C. 考古学家将失去很多找到文物和化石的机会。
  D. 地质学家无法了解地形地貌和动植物的变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为了给自己降温,必然会释放热量,以致地面温度上升。
  B. 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够为地球降温,但其速度远远比不上沙漠降温的速度那么快。
  C. 地球上所有肥沃土壤的养分都来自沙漠的沙尘,如夏威夷群岛和亚马孙热带雨林。
  D. 失去了沙漠,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就会大量流失,低碳经济就可能成为泡影。
  3.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沙漠是维持地球生态循环的功勋之臣,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能源,故人类以后再不必治理沙尘暴了。
  B. 人们可以合理运用科学手段有意识的利用沙尘暴反射阳光、抵消热量的特点,为环保作出有益之举。
  C. 沙漠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和化石,说明沙漠在史前有可能是遍布动植物的绿地,或是一望无际的海洋。
  D. 步入低碳经济时代,人类在寻找、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时,将会更多地把战略眼光瞄向沙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64年三届人大召开期间.著名科学家赵九章写信给周总理,建议尽快开展人造卫星研究工作。这很快得到聂荣臻、张爱萍等领导人和竺可桢、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支持。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组建卫星设计院,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展开论证,确定在保证可靠性基础上,卫星的各项指标要比各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一步,即发射一个连续信号。1967年初,确定要播送《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12月,这颗卫星被正式命名为“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点,“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