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080字。

  第3课 囚绿记
  一颗敏感的心,会因一颗露珠的滚落而战栗,因一朵小花的凋零而沮丧,因一声凄婉的雁鸣而无眠;更何况面对的是一个被囚禁了的生命、被战火包围着的旧都、被兵燹炙烤着的民族。于是,有着“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的青年文学家陆蠡,借一枝不屈的常春藤,表达了自己和一个民族对生命的渴望及对光明的渴求。让我们走近陆蠡,采一抹绿色,来感受那柔弱生命里坚强的震颤吧!
  1.走近作者
  生平
  经历 陆蠡(1908—1942),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浙江天台人。中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1937年8月,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几年间,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主要
  作品 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小说《覆巢》《秋嫁》,译著《罗亭》《鲁宾逊漂流记》《寓言诗》《希腊神话》。
  2.背景解读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北平(今北京)沦陷,作者移居已成“孤岛”的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陆蠡的这篇散文《囚绿记》,就是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平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常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到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回,才将这永不屈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地祝福它繁茂苍绿。本文虽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
  3. 相关知识
  生命与自由的呐喊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的这首诗是我看过《囚绿记》之后的第一感受。自由的灵魂不受任何形式的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