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240字。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九江六校高一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所有的儒家经典中,《论语》是最通俗、最温馨的一部。由于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一直占统治地位,因此儒家思想及其倡导的理念弥漫在我们生活的空间,无往而不遇,即使在孔子受到批判的运动中,最常用的一句大批判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来自《论语》,可见这部书对我们思想的渗透程度。至于工作、学习、生活中,《论语》中的话语出现得简直太频繁了,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类例子可以举出许多,它们平时就流行在我们之间,当一旦接触到《论语》时,人们突然发现似曾相识的东西太多了,就好像拥抱多年不见的老友一样欢迎他。
②《论语》与儒家其他经典相比是通俗的,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也可以读。宋代的开国元勋
赵普,史书说他“寡学术”,太祖赵匡胤“常劝以读书”。他常读的书也就是《论语》,人称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虽有些大言欺人,但《论语》对赵普处理政事还是有点用处的。现在人们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大大降低了,儒家用以教人的“五经”肯定是看不懂的,就是《大学》《中庸》这些带有点“理论”色彩的儒家读物,在大多数人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掌握,《孟子》也多是长篇大论,很难引起初学者的兴趣。唯有《论语》是由短小精悍的格言式的句子组成的,既通俗又引人入胜,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等,明白易懂,读者便于掌握,含义丰富,许多是现实生活中稀缺的。社会现实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越来越少,《论语》的通俗性正适合当前的接受水平,特别是大量白领人员的接受水平,因而,有关《论语》的著作一面世,骤然火爆,是不奇怪的。
③儒家是讲中庸的,可是儒家思想家能够做到中庸的却不多,就是号称“亚圣”的孟子也不免偏激。而《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就比较中庸,特别是他的人生态度,尤其能让经历了几十年反反复复的斗争、并对此感到厌倦的人们着迷。中庸的生活态度实际上是审美的,所谓“审美的”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脱功利的。他真诚又尊重礼数,本色又不缺少文饰,严肃认真又富于情趣,执着又豁达。孔子在政治上的追求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育人与学术上,他是”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种生活态度是具有感染力的。汉族是缺少宗教意识的民族,审美的人生态度恰恰能够填补这个空白。
④《论语》的文学性也是它能被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论语》风格冲淡,但文字之中还是流动着对孔子的怀念和尊敬的情感的,这种感情平实而质朴,很有感染力。弟子们笔下的老师亲切和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日常教学中尊重弟子,在批评他们时考虑到弟子的个
性和接受能力,自己有错误,公开在学生面前认错,做自我批评。这令每一个做过学生的读者感动,谁不希望有这样一位老师呢?确立孔子万世师表的地位,不仅因为他传播了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对学生的态度。有了这样的老师,人们对“师”的崇高地位才能在感情上接受。《论语》的召唤力与孔子形象的感召力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王学泰《为什么热在<论语>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千多年来,人们深受儒家学说及其理念的影响,因而儒家学说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B.和《大学》《中庸》《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相比较,《论语》通俗易懂,利于掌握。
C.虽然儒家提倡中庸,但唯有孔子才能做到中庸,即使是“亚圣”孟子也没有做到。
D.亲切和蔼,尊重学生,敢于公开认错并自我批评是孔子被确立为万世师表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通俗、中庸、文学三个方面阐释了“热在《论语》上”的原因,令人信服。
B.文章引用《论语》中的一些名句,既使文章内容翔实,又起到了举例论证的作用。
C.第②段分析《论语》深受欢迎时,从古及今,古今对比,突出了《论语》的通俗性。
D.第③段把《论语》的中庸思想上升到“审美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太祖赵匡胤认识到了《论语》对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规劝赵普常读《论语》。
B.真诚又尊重礼数、本色又不缺少文饰、执着又豁达等方面是孔子中庸形象的写照。
C.对于缺少宗教意识的汉民族而言,孔子中庸的生活态度可以起到重要的教化作用。
D.《论语》文学性强,在冲淡的风格中塑造了被读者认同的、富有感召力的孔子形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前两季的夏粮和早稻已丰收到手,分别比上年增产24.2亿斤、20.6亿斤,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预计比上年增加800万亩,丰收在望。”农业农村部相关官员介绍说,2020年还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会有个好收成。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十三五”期间,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粮食连年丰收,产量持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刷新历史纪录,达到13277亿斤,人均
粮食占有量超470公斤,持续高亍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
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