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930字。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21届普通高中学业质量联合测评
  语文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一些作家开始反思、追问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生态文学即发轫于此。中外生态文学均致力于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创作中蕴含着作家的伦理观照、审美追求和社会担当,对重塑心灵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纵观人类发展进程,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不断筑墙,人与自然日渐疏离。从某种程度上看,生态危机实乃精神危机人性危机和文化危机,作为应对危机的上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于全球公民环境素养的提升。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饱含诗意栖居美好愿景的生态文学,以真、善、美的表现形式引领读者回归自然,并将自然根植于心灵深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在西方文学中,“生态文学先驱”亨利•梭罗在自然日志《瓦尔登湖》中,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器平等关系,主张善待自然,强调人应回归自然,把自己作自然的一部分,由此获得感官上的亲和,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则体现着人对土地的本能依赖。
  中国作家对生态情怀的展现是全方位的。其中徐刚的《伐木者,醒来》等守望家园系列、李青松的《一种精神》等绿色森林系列、哲夫的黑雪》等生态危机系列郭雪波的《沙狐》等草原生态系列、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边疆书写、于坚的《哀滇池》生态诗歌等优秀作品,均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现,共同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出路,对人们未来如何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生态文学发出的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心灵诉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对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给予审美的解答,以期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很显然,现代生态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有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它在关注人类生存、探究人性危机、谋求人类合作及构筑人类共同价值基础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人类应树立生态世界观,从生态学角度来把握世界的总体联系和发展规律。在中西文化间,生态思想资源是互相交叠的,尤其在生态伦理方面,这在中西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表征和阐述。
  阿尔贝特•史怀哲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正式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将伦理学范畴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大地伦理。他在《沙乡年鉴》中指出,大地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应当是平等的,人类应当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大地成员保持尊重乃至敬畏。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则从自然价值论出发,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提出了“荒野转向”的概念认为作为生态系统的荒野是一个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学理念和智慧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在古代叙事文学、逸文学和当代书写中均有着丰富的呈现如陶渊明的诗文,以大量的田园文学实践彰显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在小说领域,文人对“天人合一”之境的摹写与刻画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诉求及与自然相亲的诗意愿景。
  现代生态文学是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回应,是文学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担当。它以生命伦理为基础,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寻人类的精神归宿。它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引领人们反思当下的问题,思索人类未来的命运,其意义已远远超越文学本身,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玉明、冯晓英《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基础,是人的生活之需、生存之要、生命之本。它包括大自然——大气圈、水圈、动植物生物圈等,也就是与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背景。人从属于置身其中的自然与生态,人和自然万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文学距离人自身最近,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推动社会反思,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生态文学有悠久历史。从古代生态文学理论背景看,其繁荣兴盛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有着密切关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哲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也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中国生态文学的哲学和美学基础。今天,推动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继承这些宝贵思想和文学遗产十分必要。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与自然日渐疏离同工业文明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人类要有清醒认识和应对策略。
  B.中国作家以各自独特视角、艺术表现和全方位的生态情怀,表现了共同的生态主题。
  C.要想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依靠现代生态文学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审美解答。
  D.中国古代生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缺少西方生态哲学中敬畏生命的理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没有人类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作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就不高,也就不会出现现代生态文学。
  B.基于提升全球公民环境素养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生态危机的上策,某种程度能化解精神、文化等危机。
  C生态是物质的,人类的生存生活离不开它;而生态文学是精神的,它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D.生态文学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它也呈现出美学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所摘诗句、文句不属于生态文学的一项是(3分)
  A.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B.越一小岭,始见平畴,水田漠漠。(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C.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郦道元《水经注》)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现代生态文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幸福花
  张朝林
  “别歇了,动作快点,今天花市逢场,咱们赶个早集!”
  温棚里满是花卉盆景,志云和丈夫唐斌已经把花搬到了三轮车上,一层一层的盆花在车上摞成一座花山。唐斌刚摸出一支烟在幸福树边蹲下,急性子的志云就催起来了。
  “好嘞,这就摇三轮车去。”唐斌灭烟头,给媳妇扮了个鬼脸。
  唐斌是安康鲤鱼山村的上门女婿,有的是一身力气。当家的是精明能干的媳妇志云,这朵“村花”从园林技校毕业后,相中了老实巴交的唐。
  “爹,我们去赶集,花棚就先交给您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