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060字。

  佛山市南海区2021届高三摸底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1:
  “笔记”二字,本指执笔记叙而言。由于南北朝时崇尚骈俪之文,一般人称注重辞藻、讲求声韵、对偶的文章为“文”,称信笔记录的散行文字为“笔”。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以后人就总称魏晋南北朝以来“残丛小语”式的故事集为“笔记小说”,而把其他一切用散文所写零星琐碎的随笔、杂录统名之为“笔记”。至于以“笔记”两字作书名,则大约始于北宋的宋祁,他著有《笔记》三卷。
  笔记的特点,以内容论,主要在于“杂”:不拘类别,有闻即录;以形式论,主要在于“散”:长长短短,记叙随宜。因此,凡是较为专门的著作,如人物传记、专谈一时一类事实的书、专述地理古迹和记行的书以及家训、语录之类的札记,都不在笔记之列。
  古代笔记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呢?归纳一下从魏晋到明清的笔记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小说故事类的笔记。始魏晋迄明清的志怪、轶事小说,从晋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到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王睁的《今世说》都属于这一类。第二是历史琐闻类的笔记。始魏晋迄明清的记野史、谈掌故、辑文献的杂录丛谈,从晋人伪托汉刘歆的《西京杂记》、唐李绰的《尚书故实》到清王士禛的《池北偶谈》、褚人获的《坚瓠集》等,都属于这一类。第三是考据、辨证类的笔记。始魏晋迄明清的读书随笔、札记,从晋崔豹的《古今注》、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戴埴的《鼠璞》等到清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都属于这一类。
  这里的第一类,即所谓“笔记小说”,内容主要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略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二三两类,则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经史子集、典章制度、风俗民情、轶闻琐事以及神鬼怪异、医卜星相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内容极为复杂,大都是随手记录的零星的材料。这两类只能算作“笔记”,不宜称为“笔记小说”。但这样分作三大类,
  仍难周密。因为笔记一体,本来以“杂”见称,一书之中,往往兼有各类,如《封氏闻见记》于考据之外,并记故实;《梦溪笔谈》亦不专重辩证而兼及艺文杂项;甚至像《阅微草堂笔记》为追踪晋宋的志怪小说而间杂考辨;《池北偶谈》为记掌故、文献的杂录,也列有“谈异”
  一门,语及鬼神。这样为之分类,就不免有顾此失彼之感。其实古代的历史与小说,有时亦难分界限。像《世说新语》所写的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真人,而所记的事,则大出于传说。因此这部书既可以算作小说,也不妨称为历史,实际兼跨小说、历史两类。把它入于小说故事项下,不过是姑从一般的看法来分。此处归纳古代笔记为三大类,也无非粗举大凡而已。
  (选编自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
  材料2:
  笔记小说在中国不断得到承继与发展,虽代有沿革,而其基本面貌与体制没有太大的变
  化,其基本特点是共同的。从形式上看,大多短小简洁,为人们茶余饭后消遣之物,其历史地位与其他小说式样在当时的地位大体相当。从叙述风格上看,笔记小说多采用速写式的散文格式,不叙述人物事件的全貌,而是撷取一二关节,作速写式的刻划,或点到为止,或就二三小事稍作渲染,却能给人以较深的感触。从题材的选择与处理来看,古笔记小说多采用冷静写实的方法,多叙写事实传闻,陈名指实,诙谐多趣,如得六朝人物品藻清淡之助,又合于士人褒贬臧否之心。士人逞才炫学,对世事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多采用笔记小说的形式。再从欣赏格调上看,可谓雅俗兼容。说它雅,是因为它多为士大夫所作,渗透着他们的欣赏趣味,掺杂着他们的闲情逸致:说它俗,是因为笔记小说处于消遣地位,它的写作初衷是为逞性娱情,广见闻,大部分作品是由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加工而来,故显得口语化色彩很浓,平易而亲切,所谓“文不甚深,事复有趣”,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新时期以来的笔记小说大体上继承了古代笔记小说的这些特点,同时,作为变化了的时代的产物,又有新的发展,在短小的篇幅中富有厚实的内涵。在艺术表现上,有明显的散文化和诗化色彩,作者行文走笔充满调侃的意味,艺术韵味似淡而实浓;在作品中,作者还着意于对民俗民情的细致描绘,并以似不经意的简略勾划,写出人物的民族性格等。
  (选编自周献珍《试论新笔记小说的文体特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笔记”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笔记”与“笔记小说”区分开来,广义的“笔记”包含了“笔记小说”。
  B.“笔记”可以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辨证类三种类型,各个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C.笔记小说从魏晋南北朝至今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它的基本面貌、体制以及基本特点相对稳定,没有发生过变化。
  D.作为士大夫逞才炫学,表达观点的产物,笔记小说风雅别致,充分体现出他们的欣赏趣味,表现了他们的闲情逸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笔记”名称的由来,可知“笔记”的写作无需讲究辞藻、对偶,信笔记录,不拘形式。
  B.“笔记”记录了社会生活,然而内容缺乏真实性,这一缺点使得它无法成为研究历史的依据。
  C.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受到了民间故事的影响,语言平易亲切,这些特点有利于它的普及和传播。
  D.与旧笔记小说相比,新笔记小说的内涵更为厚实,艺术韵味更加浓烈,民族风格也更为突出。
  3.根据材料1内容,结合《三峡》一文,下列选项中直接证明郦道元《水经注》不是“笔记”
  的一项是(3分)
  A.注重遣词造句,不是信笔记录
  B.刻画山水全貌,不是点到为止
  C.语言雅致清丽,不够通俗亲切
  D.专述水文地理,内容不够繁杂
  4.《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请结合材料2的观点,简要分析它
  的艺术特点。  (4分)
  附: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材料1和材料2都对“笔记小说”进行了介绍,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