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70字。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审美鉴赏及创造]  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2.[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等。后来《乐》亡佚了,便成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而编撰的记言为主的语录体,全书共20篇,492章。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等合称为四书。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一、导入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到底讲了哪些内容,人们为什么会对它有如此高的评价?我们今天学《论语》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咱们走进课文中的《<论语>十二章》,从中窥知一二。
  二、阅读
  自读课文,说说《论语》十二章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习提升;修身立德。
  三、反馈
  四、讨论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内容。
  2.梳理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
  五、展示
  六、精讲
  1.学生翻译时存在的问题及翻译不准确的地方。
  2.“而”的用法及常见的状语后置的三种情况。
  七、检测
  翻译句子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