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20字。
《大学》与大学之道
文中的 “ 大学 ” 与今日约定俗成的 “ 大学 ” 词义相去甚远。古代八岁入 “ 小学 ”, 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和礼仪知识 ; 十五岁入 “ 大学 ”, 也称 “ 太学 ”, 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 大学 ” 既是博学 , 也是修身的道德学、入世的伦理学、安邦的政治学。从这个意义上说 , 《大学》应该是对官员和准备为官的人所讲的修身治国的学问。考虑到中国古代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官吏 , 也可以说《大学》是对那个时代的学生们说的 , 对教育说的。
一
“ 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新民 , 在止于至善。 ”
此谓三纲 , 即三项基本原则 : 弘扬光明的品德 , 使人弃旧图新 ,“ 苟日新 , 日日新 , 又日新 ”, 从而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南怀瑾先生的直译是 :“ 大学的道 , 首先在明白明德的修养 , 然后才能深入民间做亲民的工作 , 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 ” 南怀瑾先生认为朱熹将 “ 亲民 ” 改为 “ 新民 ”, 属 “ 昧改 ”[1] 。
也有的论者解为 :“ 人生来本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 , 入世后明德被掩 , 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 , 重新发扬明德 , 革新民心 , 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 ”[2]
这里的 “ 道 ”, 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本原、规律、原则 , 是入世之道 , 与老子无为 而治的出世之 “ 道 ” 不同。这里的 “ 德 ”, 指圣贤的美好行为或高尚品德。简而言之 ,“ 道 ” 指的是体 ,“ 德 ” 指的是用。
朱熹解释说 ,“ 明德 ” 的内涵是人本来所具有的、先验的、理解事物 的心理状态。由于被个人气质或人的欲望所迷惑 ,“ 明德 ” 被掩盖了 , 没有显现出来 , 发挥其作用 ,“ 明明德 ” 就是要恢复人的本性 , 找回自我 , 让人本善良的秉性发扬光大。
“ 新 ” 即除旧布新 , 也就是朱熹所说的 “ 新者 , 革其旧之谓也 ” 。新民 , 即 “ 鼓之舞之 , 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 ”, 即鼓舞民之志气 , 振奋民之精神。
“ 至善 ”, 指一种理想的道德目标 , 至高 的道德境界。朱熹注解说 :“ 止者 , 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 , 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 “ 至善 ” 是 “ 明明德 ” 和 “ 新民 ” 二纲的目标和结果 ,“ 明明德 ” 是内修 , 个人的修炼 , 内心世界的养成 ;“ 新民 ” 是外功 ,“ 明德 ” 的外化。其实 , 至善永无止境 , 人类对善的追求与对真和美的追求一样 , 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 是一个对理想境界、社会良知不断地接近 , 又不断地超越的过程。
儒家的大学之道 , 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孔子认为 , 教育目标在于养成仁德的君子 , 或修养全面的 “ 圣人 ” 。孟子认为 , 教育目标在 “ 尽性 ” 或发展本性。从孔子开始 , 中国的教育 包含了越来越多的道德意义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