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80字。
《老子》四章优秀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教学目标:
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教学重点:
1、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2、介绍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3、介绍《老子》
《 老子》道家著作,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所著。
《老子》現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历代关于《道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