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2080字。
秘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考试时间:2020 年 6 月 2 日上午 9∶ 00-11∶ 30】
南充市高 2020 届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先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非选择题答案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晰。修改答案时禁止使用涂改液和修改胶带。
3.请在答题卡题号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题号指定区域以外答题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野味,就是对野生动物食材的统称。在远古时期,野味曾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食物来源。通过狩猎野生动物和釆摘植物果实,人们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补充。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养殖的鸡、鸭、猪等动物已足够满足营养需求,但捕食野味一事却一直存在,直到今天,野味也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满足一些食客的口腹之欲。
②《周礼•天官》曾记载,夏商周时期,野味就已出现了分类,有了“六兽”“六禽”的说法,即麋、鹿、熊、野猪、兔、豺、雁、鹑、雉、鸠、鸽、天鹅等。汉乐府也有书写人们捕食野味的情形:“鲂臇熊掌、豹胎龟肠”。当时的宴席上还流行一道叫“猫头鹰羹”的菜肴,即拿猫头鹰来做羹,于是猫头鹰成为了一种代表性的野味。到了明朝,这种饮食上的猎奇风气更加盛行,且不断发展,有了“明清水陆八珍”的说法:鹿筋、熊掌、鹿尾、象鼻、驼峰、豹胎、狮乳、猴头等。个中缘由,人类学家彭兆荣在《饮食人类学》中一语点破:“只要是‘野生的’,就意味着是‘自然的’‘原生态的’,中国人相信‘野生’的食物对身体更有益处、‘更补’,因为在中国人的认知中,野物在自然环境中长大,生性威猛,强壮有力。”
③中国还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主张人们“缺什么就吃什么,吃什么则补什么”,不少野生动物则被视为餐桌上的药材,例如蛇胆清火、鹿茸强肾补血等。而且材料越少见则越昂贵,治病价值也就越高。放到野味上,即越稀少就越受其信奉者追捧。《中国药典》里描述穿山甲“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鳞甲、肉均可入药……具有消除溃痈、通经下乳、消肿止痛等功效”。这些功效都与一个“通”字有关。有说法猜测,这或许是因为人们联想到了穿山甲擅长打洞的习性。
④但即便是尝过了“百草”的李时珍,对盲目追求珍稀野味作为药材的做法也不推荐。《本草纲目》中,他就提醒人们:“孔雀肉味咸、凉、有小毒,人食其肉者,自后服药必不效。”类似的劝诫还有:野马“肉味辛、苦、冷、有毒”,多吃会“生疮患痢”;熊肉虽无毒,但“有痼疾者不可食”。这些话语,似乎部分戳破了野味“药食同源”等理论依据。如果中世纪的欧洲人听到了李时珍的劝诫,不知是否还会对孔雀肉那么痴迷。
⑤单从营养学上来看,部分野味或许更具营养。美国饮食作家迈克尔•波伦在其著作《为食物辩护:食者的宣言》中写道:“比起家养动物,打来的野味一般含有更少的饱和脂肪,却有更多的ω-3脂肪酸,因为我们所吃的那些野生动物,它们自己也吃不同的植物,而并不是谷物粮食之类。”但在如今,从环保方面看,他并不建议这样做。
⑥盛食野味,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物种多样性被破坏以及食品安全的问题。2006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30%的中国人吃过野味,20%的人不知道食用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且20%的人甚至不清楚他们食用的野生动物是否安全。无节制的捕食,使得大量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穿山甲、中华鲟等物种甚至濒临灭绝。中科院院士曾岩曾说:“20世纪60年代至2004年,中国境内的穿山甲数量减少了84%-94%。”大量的野生动物沦为了餐桌上食客们欲望的牺牲品。
⑦而人类也为自己的口腹之欲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多次惨烈的传染病大流行都被证明与食用野味有关。不知道人类何时才能终止这一长久以来害人害己的行为?
(摘编自《野味:舌尖上的欲望与惩罚(节选)》,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彭兆荣的观点,“野生的”就是“自然的”“原生态的”,故而中国人认为野物生性威猛、强壮有力,食之对身体有益、“更补”。
B. 蛇胆能清火、鹿茸能强肾补血,是因为越少见的材料治病价值也越高,可以让人们达到“缺什么吃什么,吃什么补什么”的目的。
C. 依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观点,孔雀肉与野马肉皆有毒,故完全不可食用;而对于熊肉,只要不是有痼疾的人就都可以食用。
D. 尽管从环保的角度,迈克尔•波伦不建议捕食野物,但野生动物体内含有更多的脂肪酸,人们为了获取营养而捕食也不足为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中,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一些朝代的特色野味,表明中国人食用野味的风气由来已久且不断发展。
B. 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相关话语,是为了论证食用野味的做法是全然不可取的。
C. 文章第六段,作者进行事实论证时列举出具体的数字主要是为了证明盛食野味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极为严重。
D. 作者在文中列举大量事例,从现象入手,论述了中国人食用野味风气的传统及其形成的原因、带来的危害等。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周礼•天官》的记载、汉乐府的描写和“明清水陆八珍”的说法中,我们可以明确捕食野物在中国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且风气极盛。
B. 野味可以给人类提供营养,而鹿与熊能作为夏商周与明清时期的野味代表,不仅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其营养价值高,还因为其数量稀少。
C. 有营养价值与治病功效的诱惑,有物以稀为贵的猎奇风气,所以中国人保持了捕食野物的传统,对食用野物的痴迷程度远大于西方人。
D. 无论是为了获取生存物资还是为了进一步满足口腹之欲,没有相应的法律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无节制地捕食野物终将危害到人类自己。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 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A项,“‘野生的’就是‘自然的’‘原生态的’,故而中国人认为野物生性威猛、强壮有力,食之对身体有益、‘更补’”错误,由“只要是‘野生的’,就意味着是‘自然的’‘原生态的’,中国人相信‘野生’的食物对身体更有益处、‘更补’,因为在中国人的认知中,野物在自然环境中长大,生性威猛,强壮有力”可知,“中国人认为野物生性威猛、强壮有力”是原因,“食之对身体有益、‘更补’”是结果。
B项,“蛇胆能清火、鹿茸能强肾补血,是因为越少见的材料治病价值也越高……”错误,强加因果。“蛇胆清火、鹿茸强肾补血”是“药食同源”的论据,不存在因果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年 9、10 月份南半球春夏之际,是澳大利亚的山火季。截至 1 月 14 日,澳大利亚东南部森林大火已燃烧了 4 个月,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到塔斯马尼亚、西澳洲和北领地,澳大利亚几乎每个州都有林火在燃烧。大火已造成至少 28 人死亡,2000多所房屋被毁,1120 万公顷土地烧焦,至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