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4.1 《论语》十二则 Word版含答案.doc
第二单元 4.2 大学之道.doc
第二单元 4.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doc
第二单元 5.1《老子》四章.doc
第二单元 5.2 五石之瓠.doc
第二单元 6 兼爱.doc
第二单元 4.1 《论语》十二则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孔子,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文学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付诸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
……
第二单元 4.2 大学之道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作者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四、题目解说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
第二单元 6 兼爱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本文的语言和例子理解墨子的思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爱人如己,最终形成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环境,这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着深刻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难点: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因此,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墨子的伟大思想王国吧!
二、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