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20字。
第一单元 5.1 人应当坚持正义 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准确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观点。
2、体会高超的劝说艺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苏格拉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的提问技巧,提升辩论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的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学习其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苏格拉底具有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精神,学习其精神,培养正义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苏格拉底在文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小问题,梳理其内在联系,通过模拟辩论,了解苏格拉底的提问、劝说等技巧。
难点:归纳苏格拉底提问中运用的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399年的一天,格拉底被古希腊500人陪审团法庭判处死刑,被指控罪名是不敬神明和腐化雅典青年。雅典公民在这一天大获全胜,但是雅典法律却在这一天一败涂地。当时的雅典死刑犯并不一定会死,至少还存在三条生路:缴纳罚金赎罪,请求陪审团宽恕和自请流放。苏格拉底本身是可以免刑的,但是他却拒绝了法庭的开释,他的朋友们也在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也被他拒绝了。
二、写作背景
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
三、作者介绍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在他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正确性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四、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柏拉图对话录.格黎东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太庆译。略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文中苏格拉底循循善诱,步 步说服格黎东赞同自己的观点:人应当坚持正义。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