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50字。
《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学习《芣苢》《插秧歌》,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积极评价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教学重难点】
学习我国人民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理解劳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1.导读分析法。教师给出导读思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分析。
2.读写互促法。以阅读任务带动写作热情,以写作任务促进阅读深入。
【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阅读并完成《金版学案》P47任务一、任务二
【教学过程】
解读两首诗歌,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和意义,总结单元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说说所了解到的《诗经》。
【古代文化常识】
1.《诗经》
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文学常识积累】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如《插秧歌》。
【课堂研读】
①诵读《芣苢》,简要概述其中呈现了怎样的劳动场面?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