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20字。
《红烛》参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2.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3.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4.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2.了解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阅读诗歌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运用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闻一多先生,你熟悉他吗?
他是谁?
他是学者?
他是诗人?
他是战士?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作家简介
1.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2.写作背景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在回
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抓住写作背景中的作者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来为学生拓展设问)
拓展: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一战后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帝国列强拒绝中国取消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的要求,并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腐朽反动的北洋军阀公然卖国,帝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祖国的土地和主权,所以诗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为寻求光明和出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求。
所以作者为了寻求光明,寻找救国的机会,将自己比作红烛,愿意以燃烧自己为他人照
亮寻求光明的道路,这都是因为作者本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新月诗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