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1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诗歌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
语言建构与运用:围绕题目,以其为中心寻找相关的话语、形象,重点感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
审美鉴赏与创造:诗歌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意念,理解诗中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幅想象的图景。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阅读来分析诗中幻想与现实相互渗透、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特点。
重点:把握诗歌语言的质感、透明而饱满的特点。
难点:探究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心中的天堂。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九死一生黄泉路,
我又来了:
骨瘦如柴,
昂起的——
还是那颗讨厌的头颅。
读完这几句诗,大家--定好奇,这个九死一生的人是谁?为什么他骨瘦如柴却依然昂起头颅。这个人就是当代诗人昌耀。
二、写作背景
中国的 1962 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作者在这个时期被打成右派,在异常艰难的岁月里,诗人仍能执笔抒怀。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当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
三、作者介绍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5年毕业于河北省荣军中学。1950年参军,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7年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等。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昌耀的诗,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融感悟和激情于一体:意象凝重、壮美。饱经沧桑的情怀、辽阔旷远的人文背景、强烈的生命意识,构成作者宏大的诗歌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很多诗作以不分行来表达,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四、题目解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