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40字。
《声声慢》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对李清照较熟悉,本课关键在于让学生学着通过抓住“词眼”,抓住诗歌意象品味“读懂”诗歌,读出词人写作时所处的“国破家亡夫丧”的悲惨处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的哀愁教学重点: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分析词作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难点:抓住词眼,抓住意象,体验愁情,读懂诗歌。教学方法:
其一,教法上以激发兴趣,问题导引,讨论分析等方法进行。其二,学法上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
其三,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
自主鉴赏本词与合作分析意象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便是大家熟知的李清照,我们知道,李清照的后半生经历着无数磨难,国破家亡夫丧,对她而言,“物是人非”,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她满腹辛酸愁苦,她将所有的忧愁化作诗篇,飘进我们的思绪里,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李清照,走进《声声慢》,品味她的多愁善感。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 1151) :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61656; 1101 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情投意合,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61656; 1127 年—1156 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夫妻二人被迫南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61656; 1129 年:赵明诚孤身赴任,病故。
61656; 1156 年: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辞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国破家亡、流落异乡、丈夫死别、悄然辞世,一系列的重大变故使得李清照由幸福的巅峰跌进痛苦的深渊,词风也由南渡前的欢畅明快转为后期的沉郁凝重,《声声
慢》正是创作于她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三、朗读感知
1.听录音,正音,把握节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