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980字。

  初中语文  九上  期末试题
  (2021.1)
  温馨提示:
  1.不要在本试题卷上答题,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2.考试开始前,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密封栏相应的位置;考试结束,应将答题纸交回。
  一、(24分)积累与运用
  (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内心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督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督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了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们买碗吃吧。”杨志道:“既然老督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便道:“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值得便还言语。”那汉子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督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督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吃那客人饶两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把钱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一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儿车,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却装在车子内,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扎挣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     不来,     不动,     不的。
  1.(3分)给加点字的注音
  虞候   椰瓢   聒噪   
  2.(2分)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
  ⑵只见这一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
  3.(2分)根据原文上下文语境,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挣   起   说     B.起   挣   说     C.说   起   挣     D.说   挣   起
  4.(3分)文段节选自元末明初小说家      的长篇小说《      》,它和《      》《三国演义》《红楼梦》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5.(2分)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被誉为“一流的幽默讽刺作家”;清代吴敬梓则是中国“幽默讽刺巨匠”,他的《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B.“四书”一般指《大学》《礼记)《论语》《孟子》;“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本来指竹简,这里指史册。
  C.“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是假设复句,表示假设某种情况发生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D.对本来较为简略、概括的文章或片段加以扩展、补充,使之成为篇幅更长、内容更充实的文章的写作方式,就是扩写。
  6.(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
  B.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超过100颗以上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C.加快推行“绿色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居住环境整治,是能否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条件。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7.(每空1分,共10分)古诗文默写。
  ⑴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人皆有之,            。
  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诗人怅然长叹“可怜白发生”,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也凄然感慨“浊酒一杯家万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道尽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悲壮情怀。
  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借风雨抒豪情,是苏轼于境不染、潇洒旷达的写照。
  ⑷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转朱阁,低绮户,      ”与秦观《行香子》中的“莺儿啼,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