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1870字。

  山西省太原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下午2 : 30--5 : 00)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将选择题的答案依题号填到下面答题栏内。
  题号 1 2 3 4 5 7 10 11 12 14 17 18 19
  选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以降,很多思想家都把传统社会的弊端之一归咎为“公德阙弱”,他们大多认为儒家道德对于树立社会公德观念意义有限。因此,阐明儒家的公私道德观的现代意义,首要之务就是澄清一些观念,转变国人看待儒学的这种思维方式。
  “公德”与“私德”主要是根据所涉及的领域来区分:凡直接涉及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人际交往、群己关系和公共空间、公共财物的领城皆为公共领域,与此相关的道德属公德;凡仅仅直接涉及与个人相关的空间和财产的领城则为私人领域,与此相关的道德属私德。与家庭相关的相对复杂,比如孝道,儒家的看法是,家庭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有私的性质,亦有公的性质。
  实际上,儒家的公德观就蕴涵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直、公等道德观念中。例如,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把它视为“可以终身行之”的道德规范,这里的“人”当然不限于熟人关系,而是抽象化的人。这里的“己”也是普遍的抽象的自我,是经过反思的自我,恕道显然是具有公共性和普遍性的,是针对陌生人的伦理。当然,现代所谓的陌生人伦理,最重要的是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这确为儒家相对薄弱之处,在现代社会需要强化。但是,儒家亦并非毫无相关的观念意识,儒家经常论说的礼法规矩和诚信观念,都十分有助于法治和契约精神的型塑。
  传统“公私”之辩的内涵多种多样。先秦时期注重的是为政者个人品质公正无私;宋明时期注重的是个人心性修养的超功利境界。明清之际儒家的“公私”之辨,不再聚焦于主体的德性,而是注重辨明天下与个体、君与民、群与己等概念之间的本体论关系及其相应的权益关系。
  就公德与私德之关系而言,一方面,儒家有公私领城区分的明确观念,如“门内”与“门外”的区分;另一方面,至少在三重意义上,儒家认为私德和公德具有连续性,私德乃公德之本。其一,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学而》)。“本”是树根的意思,引申为根本、出发点、生长点,儒家认为家庭私德是培养社会公德的最为切已的出发点。因此,重视家庭伦理教育对扭转整个社会风气有深远意义。其二,儒家认为“成己”(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与“成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辅相成,社会实践有助于个人人格的培养,个人人格的完善有助于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其三,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
  语•颜渊》)。儒家深信社会精英人物的个人私德具有公共的影响力。这不是儒家的一厢情愿,而是事实如此,从当下中西方社会公众人物(如官员、明星、公知)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可见一斑。梁启超所谓“断无私德浊下,而公德可以袭取者”,诚乃不刊之论。
  因此,在当代社会,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塑造社会公德和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依旧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陈乔见《儒家公私理念与治国理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代很多思想家认为儒家道德不利于社会公德的建立,对儒家道德观持否定态度。
  B.公德是与私德相对而言的,就是人们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道德品质。
  C.儒家以“门”为界区分公德与私德,他们认为在门外讲求公德,在门内则讲求私德。
  D.个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对于塑造社会公德具有重要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澄清基本概念人手,辨析了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从而指出儒家道德对公德的意义。
  B.文章分析了孝悌与仁成已与成物、君子之德与小人之德等关系,主要证明了私德与公德相辅相成。
  C.对于树立社会公德观念,文章既提到儒家道德观的积极意义,也指出其不足,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D.文章用了大量篇幅阐述儒家理念,着眼点却在当下社会公德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道涉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兼有公德与私德的特点,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很重要。
  B.儒家的公德观在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上较为薄弱,所以培育社会公德不能仅靠弘扬儒家道德。
  C.官员、明星等公众人物的个人私德具有公共影响力,这对扭转社会的不良风气产生极大作用。
  D.儒家强调君子之德会影响小人之德,可见君子的私德在塑造社会公德的过程中十分重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记者:你被译成中文的作品里,我是先读了《南京安魂曲》,之后就是这部《通天之路:李白传》。虽然两部作品属于不同体裁,但都涉及对大量材料的处理。当然,同样是处理材料,你的取舍,还有使用的方法很可能是不同的。就这部传记而言,以我看,最是与众不同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你详细写了有些传记作者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的李白在老家江油当小吏的经历;二是你只在序里谈到李白诗歌里的月亮意象,在正文里就很少提及,更没做什么渲染,而是偏重分析与李白生平遭际、日常行止相关的诗歌。你在写作前后一般怎么处理材料?
  哈金:我的基本原则是有趣。一开始出版社就强调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