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时,约2050字。
黄 山 记 教学简案
东林中学 冉华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揣摩、鉴赏本文热情奔放的语言。
2.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 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教学设想:
本文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的阅读文章。高二第二册的阅读要求是"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理解""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教学大纲上说明,语文读本配合教材的使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即活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做到知识的迁移。不求精,只要学生能领会大意,欣赏精彩片断,有一定的阅读心得就行。鉴于所授课的班级学生是高一年级的新生,因而教学目标设计上就针对其知识层次设计为"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只要学生能读懂全文大意,并能欣赏文中的精彩片断就行。另外此文的行文思路也不同于一般的写山的游记,学生只要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在写作上有一点启发借鉴就好。其余不做过多的要求。
课前预习:
印发资料,要求学生课下整理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到过黄山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他对黄山的感觉。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不到黄山心不死,去了黄山不是人,三到黄山便是鬼。"这当然是老百姓的游山感受了,而较书面化的语言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人们这样赞美黄山,可见黄山确有不同其它山的独特之美。我去过五岳之尊的泰山,回来后就冲着这句话,我约了三个好朋友在暑假期间登黄山去了。但我是属于到了黄山心也不死的人,我不幸的遇上了暴雨,倒真的体会到了爬上黄山不是人,我真是"爬"上去的,还没到光明顶已不成人形。景没看到,对黄山雨的感觉却永远铭记在心,即使是大雨中,迷朦中的黄山的秀姿仍让我从心底里赞同这句话,当然,也只能带着遗憾在画册里寻觅它的芳踪了。展示黄山的风景图片。
二、 作者简介:
徐迟,当代著名作家,地质学家。他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有着十分丰富的阅历,对生活的激情历久不衰,喜游好动(人称"满天飞")具有广博的见闻,其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的猜想》热情洋溢,引起国人心灵的震动,激励人们去攀登科学的高峰。本文更是激情澎湃,引导人们去探究,去思索。
三、整体感知课文:同学们阅读课文,将每一部分的内容概括一下。
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的总特点,黄山的奇丽与险峻。
第二部分写登山的历史,历史上,登山者"仅"有寥寥几人。
第三部分写记者一行人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第四部分写我们在山上所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美丽壮观的景色。
四、 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1、一般记游文章,都是按登山的的过程来写的,这种手法叫"移步换景",而本文却不是这样安排是,
五、揣摩语言:
1、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很值得揣摩"它封了山""封山"是什么意思? "它"又是谁?它为什么封山 ?
明确:封山,不愿意让人们上去,它是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
(是啊,它太美丽了,太奇特了。一是山峰之奇;二是云海之奇(注意一个"拔"字);三是树木之奇;四是最高赏赐:摄身光。)
2、课文在描写这些奇特的景色的时候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