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160字。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①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世纪,意大利画家保罗??乌切洛设想出在画家和描绘对象之间竖一块玻璃,然后将眼睛透过玻璃看到的物体画在玻璃片上,这便是“中心透视法”的作画过程。此方法为如何组织绘画空间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即依据几何学原理,在二维平面上用线条表现三维立体空间。
  在透视绘画中,达??芬奇更为严格地按照科学原理发展出了“缩形透视”,也就是“焦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比较而言,中国绘画更强调表现画家心中的艺术世界。
  在我国古代绘画中,表现自然山水的画作比比皆是。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董源的《夏山图》、赵斡的《江行初雪图》等,都是在“方寸之中,体百里之回”。这些画作在透视上的独有表现,被称为“散点透视法”,其产生的根源就是中国人对自然物象的独特认知。
  南宋李嵩的《西湖图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画家在描绘苏堤六桥、雷峰塔、白沙堤、孤山、葛岭等处时,显然是从不同视角对西湖全景进行综合表达的。正因为采取了“面面而观”的散点透视,画家才可选取自己感觉“赏心”的一面进行艺术再现,这样既忠于西湖实景,又能尽可能地反映西湖全貌,还免去平铺直叙的流弊。
  中国画讲究位置经营和空间表达,有时会把近景推远,有时也会把远景拉近,不受画幅的局限。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所画人物,依照图中景物的远近来看,几乎都属于“远人无目”的距离,可画卷中的人不但有目,连发眉、嘴角的表情都被勾勒出来,这显然是更为高超的绘画技艺。
  之所以能如此表达,是因为中国古画不似西方“焦点透视”那般将视点视域固定于一点,而是采用了“散点透视”这种多个焦点透视组合的方法。也有人认为,用“散点透视”来解构中国古画并不完全恰当,因为中国古画多用“均角透视”,并无焦点。试将《清明上河图》加以测量会发现,画卷中并无所谓的焦点,但是那种近大远小的感觉却很真实,这是中西画法的显著区别。
  (摘编自张立峰《中国古画里的“透视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心透视法”的作画过程是将眼睛透过玻璃看到的物体画在玻璃片上。
  B.达??芬奇按照科学原理发展出“缩形透视”,提出了“焦点透视”理论。
  C.中国古代表现自然山水的画作在透视上的独有表现被称为“散点透视法”。
  D.由于受到画幅的局限,中国画常常把近景推远或把远景拉近来表达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提出“中心透视法”的概念,再将“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进行比较,论述层次清晰。
  B.文章列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董源的《夏山图》等例子,论述“散点透视法”产生的根源。
  C.文章分析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特点,论证中国画讲究位置经营却难免平铺直叙的流弊。
  D.文章结尾提到有人认为中国古画多用“均角透视”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中西画法的显著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二维平面上用线条表现三维立体空间的绘画方法是达??芬奇首创的。
  B.《西湖图卷》采取“面面而观”的散点透视对西湖全景进行综合表达。
  C.采用“散点透视”的传统画法比“焦点透视”的新画法技艺更为高超。
  D.中国古画强调艺术感觉的真实性,西方绘画只是几何图,毫无艺术可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梁建英作为我国高铁装备行业唯一的女总工程师,她主持研制的CRH380A,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速度之最。她带领的团队,将中国高铁打造成一张靓丽的国家名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