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30字。
四 窦娥冤(节选)
(50分钟,53分)
一、基础达标(3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来由:缘故,原因。刑宪:刑律。生:甚、深。
B.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则:只。纽:同“扭”,这里是“拘束”的意思。
C.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葫芦提:随便提起的意思。干家缘:干家务的缘故。
D.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每:表示复数,相当于“们”。
【解析】选C。葫芦提:当时的口语,“糊里糊涂”的意思。干家缘:操劳家务。
2.《窦娥冤》中有的词语,其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意义则不同。请辨别各组中的加点词,选出与现代意义全不相同的一项 ( )
A.鼓三通、锣三下科;行动些,行动些
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C.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休推辞路远;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
D.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你还有甚的说话;断送出古陌荒阡
【解析】选A。A项,“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锣”,名词活用为动词,敲锣;“行动”,快走。B项,“埋怨”意义同于现代;“合”,该;“糊突”,混淆。C项,“行(hánɡ)”,宋代和元代口语里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的后边,有时加“行”字,意思大致相当于“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推辞”,意义同于现代;“主意”,想法。D项,“咱”,语气助词,表示祈使;“说话”,话可说;“陌”“阡”意义与现代相同。
3.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外末”,角色名,次要男角色;“净”,角色名,俗称“花脸”;“正旦”,角色名,女主角;“卜儿”,角色名,老妇人。
B.“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耍孩儿”“二煞”等都是曲牌名。
C.“科介”,戏剧里称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为科,又称为“科范”;“云”“道白”,旧戏曲中指用口语而不是用唱的方式表达内容的用语。
D.“折”,是剧情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相当于“幕”;“楔子”,放在开头相当于“序幕”,放在折与折之间,相当于“过场戏”。
【解析】选B。此题考查对元杂剧有关术语的理解情况。我国音乐分为七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叫“调”,统称“宫调”。“正宫”,是宫调的一种,表示声音的高低。“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耍孩儿”“二煞”等才是曲牌名。
4.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著名的戏曲作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代表作除《窦娥冤》之外,还有《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B.《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著名杂剧,全剧共四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