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200字。
高一(上)语文试验教材第三单元教学建议及教案设计
作者/来源:徐汇中学 诸依群 陈飞 何明 贾雁蓉    发布时间:2005-11-24 一、单元教学建议:
1、 单元主旨:科学和艺术
真,是科学的本质;善,是道德的核心;美,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真、善、美,是人类精神的三大支柱。
本单元课文文类丰富,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举,希望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助于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和胸襟,感受科学与艺术的永恒魅力。
2、 单元主旨的理解和教学启示:
《爱因斯坦与艺术》是叙议结合,通过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联系。
《邂逅霍金》又是叙议结合的人物随笔,课文从多角度塑造霍金形象,着重展现霍金的人格魅力以及作者的人文关怀意识。
《改变世界的人们》和《公众的科学观》是议论文体,以阐发事理为主。前者有助于了解世界杰出科学家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后者提倡公众要具有正确的科学观,以及提高个人科学观的重要性。
《科学与艺术》是将科学与文学熔于一炉的科学随笔。以生花之妙笔,阐述科学之真谛,又让我们感受到,科学与艺术的最高境界都是单纯和质朴。
3、 教学篇目的选择与安排:
建议精讲篇目:
(1)、《爱因斯坦与艺术》  (一教时)
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借题发挥,感悟本文对今天人才培养观的启示
(2)、《邂逅霍金》   (一教时)
重在感悟,理解重点词句。
(3)、《自然笔记》  (一教时)
整体阅读,品味语言。

二、部分课外扩展阅读材料:
《心通天宇的艺术与科学》  (刘巨德)
《科学是美丽的》          (沈致远)
《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    (爱因斯坦)
《楔》                    (李政道)
《科学的美好》            (王小波)

   三、教材值得商榷之处:
1、第15课《爱因斯坦与艺术》第57页注解(1)作者赵鑫珊的生年标为1938年,而《课课练》上标为1937年。究竟孰对孰错,叫人莫衷一是。
2、第17课《邂逅霍金》第68页注解(1)霍金的生平写为1943年,实际上霍金应出生于1942年1月8日。

四、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与艺术》 教案
【教学重点】
1. 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和意义,把握阐述的脉络。
2. 认识议论文语言的多样化,赏析本文语言。
3. 借题发挥,观念冲击,感悟本文对今天培养人才的启示。
【教学过程】
1. 导入。
茫茫科学星空,也许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星座。人们也常有思维定势,但课文作者却以大视野大气魄,展示了更为完整的爱因斯坦,也给今天的人才观以有益的启示。我们决不能以狭隘的物理学角度去认识爱因斯坦,我们也决不能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以狭隘的观念去培养人才。
作为议论文,我们先得梳理课文思路,然后赏析本文语言,认识议论文语言的多样化。最后我们还得思考当今教育教学应有的某些理念,作一些大胆的拓展。
2. 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论,亮出主旨;
第二部分,5--16自然段,本论,其中又分举例和评析两个层次阐述;
第三部分,17--18自然段,推论。
可注意的是,本文是节选自《科学·艺术·哲学断思》,也许1-3自然段才是引论,“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才是主旨句;但就课文来说,题目“爱因斯坦与艺术”又必得以第4自然段的关键句作为全文主旨。本论部分可分为两层,5-8自然段举例(爱因斯坦热爱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证明论点;9-16自然段从理性层面进一步证明论点,除了从科学和艺术角度,还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多角度评析事例的内在意义和根源。最后两自然段延伸到考问我国能否产生爱因斯坦,以及我们从爱因斯坦那里得到什么成才的启示。
3. 赏析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也是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可以是严谨平实推理考证的,也可以像本文的散文笔调,很有激情和表现力。为什么?并赏析你认为较精彩的语句。
语言的选用,不仅与作者个性有关,也与内容有关。本课文内容为艺术,所以要用相应的语言去表现;对爱因斯坦的崇敬和激赏,也只有这样特点的语言才适合表现。另外,像“断思”那样的随笔文体,拘束也可少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