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40字。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第一板块“英明与事业”中的第一篇课文,板块名称引自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他的英明与事业将永垂不朽”。《高中语文学科指导意见》指出本专题的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所以,我计划通过品味文字中浸润的情感,来感悟马克思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励学生追寻伟人的足迹,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
如何开展文本研习?我的设想是要紧贴文本语言进行设计与教学,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素质提升为目标,在课堂上重视文本解读,重视语言活动,重视素养提升。这样做,不仅可以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好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把握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基于这一设想,本课的设计特色就是以“品”来贯穿整个课堂,让课堂飘满浓浓的语文味儿。从“品”题目到“品”句子,从“品”句子到“品”语段,从“品”语段到“品”文章,从“品”文章到拓展延伸至对人物的“品”评,并抓住时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契机,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为拓展内容,引领学生追随伟人的足迹,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奋斗。
一、教学目标
1. 品读文本语言,理清文章思路,了解马克思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2. 贴近文本,揣摩语句,探究平时的语言中饱含的浓浓深情; 3. 培养学生关注语言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探究恩格斯以“哀痛”为主体的复杂情感; 2.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
语言品读法 探究交流法
六、教学流程
(一)“品”字导入,激发兴趣
(由认识篆文“品”字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品”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为“品”字贯穿整个课堂做好铺垫与渲染)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字(多媒体展示:先展示篆文的“品”,学生认出后展示如今的“品”),对比一下两个“品”,无论是哪一种字体的“品”,三个“口”的构字形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三”在汉语的习惯里是“多”的意思,那么,何为“品”呢?
通过师生交流,明确“品”的本义。“品”由三个口构成,从造字的本源上讲,“品”就是一口一口地吃,慢慢地辨别滋味,享受食物。而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品”虽然不再是享受美食,但却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精神享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