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40字。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
《说木叶》选自林庚《唐诗综论》,从古诗词多用“木叶”而非“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词很有启发。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借鉴文中观点尝试分析更多的诗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
3、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自主梳理更多的古诗词意象,加深对传统诗词的喜爱。
教学重点: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时:2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林庚
林庚(1910—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2、意象
古诗词意象,是指古诗词中具有特定含义的景物、人物以及事物。“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二、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
袅袅niǎo 照浦pǔ 褒bāo 寒砧zhēn
言筌quán 亭皋gāo 万应锭dìng
迢远tiáo 灼灼zhuó 涔阳cén 窸窣xī sū
2、词语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课文可分成三个大的层次,分别为:
发现问题(1-3自然段)“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分析问题(4-6自然段)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总结全文(第7自然段)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