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00字。
《庖丁解牛》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主要思想。
2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3 .赏析文中生动细致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庄子把握规律、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庄子的养生之道,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老庄”的道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梳理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难点:对本文中“庄子之道”的理解,分析说理的思路。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对老庄都有哪些了解?他的思想有哪些?名言有哪些?
二、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三、作者介绍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