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130个字。

  11 核舟记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句。
  2.发挥想象,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3.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
  2课时
  第1课时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积累常用文言词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体特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两三厘米长的桃核,有人将它雕刻成一只船,大家可能觉得不足为奇;但如果我告诉你们,这位雕刻家又在上面刻了五个人,而且须眉毕现,神情各异,大家相信吗?这还不算完,他还刻了八扇窗户,刻了船篷、船桨、茶炉、茶壶、书画手卷以及和尚的念珠,还刻了三十四个字,怎么样?是不是很想见识见识这枚桃核?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明朝人魏学洢是以怎样独特的视角记下了这枚桃核的,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11课——《核舟记》。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导入,在概述本文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自主感知,援疑质理
  1.自学指导,初步感知
  (1)了解作家、作品等相关知识。
  (2)自读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①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
  ②尽量读准句子的句读。提示: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如“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语法密切相关,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避免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①一人译,一人听,听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轮流进行。
  ②翻译时要落实字词,可增删调补,要求句意通顺。
  ③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示例: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词类活用:
  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④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
  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读“qí”,形容词,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读“jī”,名词,零数、余数)
  为宫室、器皿、人物(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动词,表判断,是)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事物的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动词,可以)
  2.教师引导,分析量词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看看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师:请同学们翻译这些句子,观察其数量词在翻译时的不同之处。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生交流回答)
  预设翻译:
  (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分析:
  首先,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本题给出的三个例句中均无量词。这是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其次,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翻译的时候要删去。此外,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如例句中的“一手卷”“一楫”“一舟”;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要放在名词之后,如“人五”“窗八”等。现代汉语里也有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后的现象,翻译时可以不必把数量词移到前面。
  【设计意图】
  设计朗读指导,旨在教给学生朗读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意。同时,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梳理文言字词的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归纳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等现象,从而巩固所学,并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