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在第9课“有关资料”中,选录了黄国荣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个长句子》(选自《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以下简称黄文——笔者),对这篇课文中的一个长句作了详细分析,并谈及课文的修辞艺术,有某些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少可以商榷的地方。<br>
文章所涉及的长句是(整个第三自然段就是一个长句):<br>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br>
关于课文中的这个长句的语法分析,黄文中下列说法是正确的:①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②“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在句中担任状语;③冒号以后的文字,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④冒号以后的文字包含三层意思,语法上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多重复句。<br>
笔者的不同意见主要有三点。<br>
第一,黄文说:“我启发学生弄清‘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比喻是修饰主干中‘发现’一词的状语,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这里有两个问题: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个短语不是比喻,而是一个类比。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类比是一种逻辑方法。形式逻辑告诉我们: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另外的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当然,恩格斯的这篇悼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在形式上作者并没有采取完整的推理步骤。如果把隐藏的推理过程补充出来,就是: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是对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重大发现,它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重大发现,因而同样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达尔文先于马克思出生近10年,早1年逝世;当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享誉全世界,而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问世比《物种起源》晚8年,由于马克思的学说是主张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因此“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显然,当时的主流媒体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传播不可能有达尔文所能够达到的程度。达尔文和马克思的理论,一个是关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一个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在这种前提下,恩格斯用达尔文的巨大成就来类比马克思的巨大成就,是非常恰当的,几乎是“非此莫属”的,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这样高度理性的思维形式,怎么能与诉诸形象思维的比喻修辞混为一谈呢?按照比喻的性质,本体和喻体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相似,而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参看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可是达尔文的发现和马克思的发现,恰恰是在整体上极其相似的,它们的真理性,它们的来自实践和立论的严谨,它们在科学上的奠基地位和深远影响,都是可以相比拟的。再说,比喻通常是用通俗浅易的事物去比方深奥生僻的事物,试问:达尔文的学说能说是通俗浅易的吗?关于这个比况短语的作用是类比,笔者曾在《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10期上发文作了申述,而且历来的教参书都是定为“类比”,对此,经过初中三年语文学习的高一学生普遍能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