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730字。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4月冲刺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下,电子媒介更新换代和人工智能极速发展,对自常生活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为满足时代发展与科技创新需要,“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被适时提了出来。其中“新文科”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紧密相关。
中国高校文科建制在“五四”之后慢慢形成自身体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今天,文科的分科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法已落后于时代发展。在原有的分科体系中,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界限分明,甚至同一学料内部不同研究方向之间也变得壁垒森严。在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普遍趋势的背景下,这种人才培养机制和学科发展模式已越来越显露出弊端。因此,“新文科”建设必须立足于时代发展;以更为高远的视角,建立一种具有全球视野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科教育和研究体制。这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定位。”
建设“新文科”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纸媒时代,信息的获得渠道有限,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文科的培养理念建立在单向度的知识传授之上。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但在电子媒介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打破这种单向度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养理念势在必行。互联网上有海量知识,学习者可以很方便地获取,而在某些领域,人工智能也有取代教师职业的可能性。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教师如果还固守于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就有抱残守缺的嫌疑。在新时代,教师作为打开知识大门的引导者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者或许更为合适。
“新文科”强调打破学科界限,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需更新。此前,我们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为了培养精通某一学科的专家型人才,强调分科。“新文科”建设必须打破这种立足于单一学科的培养理念,建立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模式。中国古代就有“专家”与“通才”之分,所谓“通”,即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通”者;有博雅之名。故而;通识教育又可被称为博雅教育。今后,“新文科”建设应继承创新中国传统的博雅教育,积极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有益经验;立足中国当下教育实际和时代发展需要,大力培养通识型人才。
在“新文科”建设中,不能再用以往的标准和模式指导当下的学术研究。就文科中的文史哲三科而言,中文学科初创于“五四”前后,其后发展为以语言和文学两大门类为主的学科格局。以往的文学研究多局限于文学学科内部,这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从更开阔的视野来展开研究。因此,在强调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文学学科或者说中文学科必须转换思路,顺应新的学术潮流,更新现有的研究范式,借“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发展。
“新文科”建设不仅要顺应媒体融合与智能化、大数据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师生积极主动接纳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新文科”建设可以有效促进文科内部及文科与其他学科门类的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人才,擘画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刘春勇、梁静《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文科”是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新型学科建立起来后被适时提出来的。
B. “新文科”的前身是传统学科建制中的中文学科,学科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门类。
C. “新文科”的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改变单向度传授知识的角色。
D. “新文科”不但注重培养专家型人才,还重视在博雅教育模式下培养通识型人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立足于电子媒介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提出“新文科”建设的论题:
B. 文章以联系的观点,将“新文科”置于中国高校文科建制的历史中给予基本定位。
C. 文章主要从教师角色定位和打破学科界限两个方面,对“新文科”建设展开论述。
D. 文章善于通过建立因果关系来强调某个条件或某个结果,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前中国高校学科建制研究壁垒森严,而“新文科”就是要打破森严的学科壁垒。
B.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促使教师角色向思维方式的训练者转变。
C. 在强调跨学科融合背景下,文学学科只有转换思路,顺势而为,才能实现自身转型。
D. “新文科”建设可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因此,要引导师生接纳新的思维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交会如期在重庆举行。期间,由中国移动承办的同期活动“2020年中国移动5G+智慧农业论坛”于11月28日召开。论坛以“5G智农业,数字慧生产”为主题,共同探讨5G在“三农”领域的应用创新;畅想智慧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科技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会议期间,“5G+计划”、农业生产数字化与智能化、基于物联网+区块链的产品溯源、乡村综合治理和数字农业产业园等“三农”领域的创新应用亮相。5G+智慧农业系列产品发布,将5G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合应用于乡村治理、精准种养殖、农机管理、农产品溯源和数字农业产业园等方面,全面助力农业实现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
(摘编自袁生《5G助力!智慧农业应用前景更广阔》)
材料二:
智慧农业赋能农村新发展。近些年来,秉持创新发展理念、藏粮于技战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有成果不断涌现,北斗导航、无人驾驶、5G、云计算……越来越多“黑科技”的推广应用,既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显著提升了农产品品质,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机械化作业在备耕春耕中抢农时的优势充分,今年春耕期间超过3万台无人机投入使用,“北斗”定位拖拉机及精准作业农机具保有量超过2万台,越来越多的智慧农机走上田间地头,成为春耕作业好帮手,让人真切领略到智慧农业给农村经济带来的巨大能量和增量。
智慧农业播种“三农”新希望。农业新技术越来越推广普及,农业生产越来越智能、越来越高效,智慧农业迎来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智慧农业不仅让我们能够从更高层次、更全维度掌握农情变化,以信息化引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而且有助于瞄准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农业尖数据平台,紧盯农产品供求形势变化,更好地实现农业与市场、田头与消费的精准对接,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更加富有成效地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希望的田野。
(摘编自秦仲《智慧农业赋能新农村播种新希望》)
材料三:
将农田、畜牧养殖场、水产养殖基地等生产单位和周边的生态环境视为整体,并通过对其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关系进行系统、精密运算,如定量施肥不会造成土壤板结,经处理排放的畜禽粪便不会造成水和大气污染,反而能培肥地力等。
基于精准的农业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多层次分析,并将分析指令与各种控制设备进行联动完成农业生产、管理。这种智能机械代替人的农业劳作,不仅解决了农业劳动力日益紧缺的问题,而且实现了农业生产高度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
完善的农业科技和电子商务网络服务体系,使农业相关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够远程学习农业知识,获取各种科技和农产品供求信息;专家系统和信息化终端成为农业生产者的大脑,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改变了单纯依靠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彻底转变了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传统农业落后、科技含量低的观念。
(摘编自《智慧农业改变着传统农业》)
4. 下列不属于“智慧农业”的一项是( )
A. 山东寿光与电商平台合作,建成数字农业产业带,通过产销对接将优质农产品卖出。
B. 浙江台州黄岩柑橘园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柑橘进行精准监测、智能管控、质量追溯。
C. 新疆呼图壁县把握有利时机开展人工降雨作业,提高了空气质量,缓解了农业旱情
D. 广州艾米农场的水稻田通过云计算处理和大数据分析,自动生成了稻田“体检报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交会和“2020年中国移动5G+智慧农业论坛”以“5G智农业;数字慧生产”为主题。对智慧农业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B. 5G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据、北斗导航等前沿技术运用于“三农”领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C.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但现伐高科技作业的投入帮助实现了春耕,充分体现了智慧农业带来的巨大能量和增量。
D. 从小处说,智慧农业能够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往大处看,智慧农业能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6. “智慧农业”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经济学
唐波清
当我考上大学经济专业以后,才知道啥叫“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和实现的规律。父亲就是个地道的农民,要说他与这个“经济学”可谓有些拔高。不过,在咱老家那个山窝窝里,父亲也算是半个文化人,年轻的时候在村里小学当过几年民办老师。村里人有啥事拿不准主意的当口,总要听听父亲的高见。
那一年,上面强势推行“一乡一品”模式,号召农民集中种植“猫丝藕”(一种新型杂交藕)。村里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猫丝藕”,唯独父亲打死也不种,父亲只种高产水稻。就为这个事儿,乡长挨了县长的一通批评,村长挨了乡长的一顿臭骂。村长憋着一肚子火气,下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