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690字。
桐城八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初检测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鼎据说是夏禹治水划定九州之后所铸,以象征九州归一,中原大地已步入统一的王权时代。九鼎由铜铸而成,而且雕刻着“百物”之象,更有着享神避邪的宗教力量。作为相传为夏人所铸的艺术瑰宝,九鼎对于考察夏代审美文化的特点极有价值,而前提是确定它出现于夏代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近年学术界已普遍将二里头文化作为考察夏文化的首选对象。从二里头文化诸遗址出土的情况看,当时的社会分工已经比较精细,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琢玉、制骨以至于木工建筑都已出现专业分工。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容器,此外还有铃、戈、簇、戚、刀、锥、鱼钓等青铜乐器、兵器、工具等,说明此时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从二里头出土的玉器等礼器和装饰品来看,纹样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有这样一个水平做基础,夏人合九牧之金(铜)以铸九鼎的传说应该不是毫无根据的。
此前氏族部落时期已大量出现象征权威和力量的玉琮及其徽识图案,其后殷商已有相当高水平的青铜彝器。夏代建立起统领诸方的联盟王朝,倾全力铸造出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铜鼎,通过集中绘饰各方国徽识和诸方异物显示一统的王权,当在情理之中。
九鼎是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层次——联盟国家体制的象征。所谓“远方图物”,很可能就是王朝将所辖九州各方国兽形图纹或是各氏族集团的图腾摹绘下来,然后把它们分别涂画或铸造在多个鼎器上面,这些鼎器的组合,就是一面联盟的大旗。为了显示胜利者的骄做,在这些图饰当中,极可能还要标识出被征服被消灭部落和氏族的图腾,这便有了所谓“神奸”的区分。在当时人看来,敌对部落的图腾无疑就是奸邪之物。可见这些“百物而为之备”的画面世界,展示的却是人间社会集团关系的变迁。
九鼎的宗教功能同样体现着这种交织着神意和王权的文化特征。《左传》称“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史记》称“皆尝享鬺上帝鬼神”,都在强调九鼎不但是王权的象征,还是重要的享祭上帝鬼神的礼器。这种享祭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诸方图腾汇集到一个祭坛上,所享祭的就不再是各自的神祗,伴随着地上王权的建立,天神一元——上帝的观念正在形成。
应该说,九鼎上绘饰诸方图腾妖邪的纹样,带有氏族时代器物的文化遗留。九鼎上“百物而为之备”,“百物”被分为“神”和“奸”,各具图像,使民识之,实际上有着展示各地方物、异兽、奇物的功能,绘画艺术第一次部分地从原始象征、宗教神秘的氛围中剥离出来,萌生了写实、再现、认知的审美因素。而汇聚“百物”,则显示了新兴联盟国家前所未有的包容天下的大千气魄。
(摘编自廖群《九鼎:“远方图物”与九州归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鼎是用铜铸造而成,相传成于夏禹治水划定九州后,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B. 作为艺术瑰宝的九鼎,对于考察夏代审美文化的特点,可能极有研究价值。
C. 学术界近年考察二里头文化的成果为夏人铸造九鼎的说法提供了些依据。
D. 九鼎是统领诸方的夏王朝倾力铸造而成的,集中体现了当时普遍的工艺水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依据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情况,论述了九鼎出现于夏代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B. 文章紧扣二里头文化考察的几种成果,如纹样工艺的成熟等,多角度展开论证。
C. 文章以氏族部落、殷商与夏的历史地位作对比,得出九鼎象征联盟国家体制的结论。
D. 文章引用《左传》《史记》中的语句,论述了九鼎交织着神意与王权的文化特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鼎不仅是青铜器皿,而且具有享神辟邪的宗教力量以及特有的号令天下诸侯的功用。
B. “远方图物”出现在许多鼎器的上面,构成联盟的大旗,也体现了社会集团关系的变迁。
C. 用九鼎享祭与以往不同,将其他部落的图腾汇聚到同一祭坛,上帝的观念因此而形成。
D. 九鼎汇聚“百物”标志着绘画开始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且显示了包容天下的大气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天”标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则依次编号。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长诗《天问》;两千多年后,他的后人探索浩瀚太空的梦想以“天问”为名。对科学与创新的探求,使我们的飞天揽月梦从神话走进现实。“东方红一号”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