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970字。
安庆、宣城、池州三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四月联考卷
高一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满分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教育与教化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教化是教和化的结合。《说文解字》中,教的含义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育的含义是“养子使作善也”;化的含义是“教行也”。从这些解释中可以看出,育的本义是养子,是针对个体而言;化则主要针对于民,是对群体而言。教育和教化所同之处在于教,即都强调上对下所施;不同之处在于教育重在育,针对个体而要求高,教化重在化,针对群体而要求低。
孟子教育思想中,已经对教育和教化进行了区分。“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夫君子所过者化”;“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尽心上》)。对于天下英才,即士君子或即将成为士君子的人,孟子用的是“教育”一词;对普通民众,用的是“教”和“化”:二者在教育的目的、要求、内容和方式方法上有着巨大差别。
对于前者,孟子的教育目的是将其培养成社会的管理者与道德的引领者和教化者。他说“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士君子要志于道,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反对为追求物质利益而学习。在教育内容上,孟子强调保持四心、修养四德、养浩然之气。四心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即人性本善之善心;四德即仁义礼智,是四心在道德上的表现。四心四德,一体两面。“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学问之道就是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浩然之气乃是一种正义之气。一个人是否拥有这些内在之性、德、气,是区分大人—士君子和小人—普通民众之所在。在教学方式上,孟子强调以德为先,尊师重教;主张因材施教。在学习方式上,孟子主张目标笃定、遵循规律;自主自觉自得;反身而诚、反躬求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对于后者,孟子主张首先要制民之产,使其养生送死无憾;然后再进行教化,最终目的是使天下百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教化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普通伦常,即以孝悌为核心的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教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设学校进行集中教育。第二,君主要和民众结为一体,乐百姓之所乐,忧百姓之所忧;百姓自然会乐君主之所乐,忧君主之所忧,追随君主,统一天下。第三,要充分发挥君主和士君子的表率作用,如此则“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尽心上》),达到教化的效果。
孟子的思想以实现王道社会为最终目标,其构成要素是仁政、民本和性善。基于人性本善,士君子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专门学习和修养,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在社会上起到树立道德楷模、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普通民众因为内心的善性,可以在士君子的引领感化之下,明白孝悌人伦之义,从而达到天下社会稳定有序的状态。
(摘编自《从四民分业重审孟子教育思想》,《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3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教育和教化之异在于教育针对个体而教化针对群体。
B.四心四德是一体两面,“仁义礼智”四德是四心在道德上的表现。
C.设学校进行集中教育是孟子认为对普通民众进行教化的三种的方式之一。
D.以仁政、民本和性善为构成要素的孟子思想最终实现了王道社会的主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阐述教育与教化的异同,然后采用并列结构对孟子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和教化进行了区分。
B.文章引用孟子使天下百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之话来论证孟子教化的终极目标。
C.对比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三、四段就将孟子对天下英才和普通民众在教育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了对比。
D.文章最后指出,基于人性本善,士君子可以引导普通民众明白孝悌人伦之义,达到天下社会稳定有序之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士君子要志于道,以拯救天下为己任,要有正义之气。
B.在学习方法上,孟子对士君子的要求有目标坚定、自我反省等方面。
C.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普通伦常里,父子之亲是核心。
D.阅读《孟子》,我们可以了解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美国,App成为主流报纸的标配,且通常一报配备多个App。《纽约时报》便是其中的代表。《纽约时报》日常报道中已经大量采用多媒介嵌入式的融合报道。一篇新闻中,不仅有文字,还常常嵌入有音频、视频、图表、幻灯片等传播形式。它们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每天都有。这种转型,给人以前所未有的阅读视听体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