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100字。
河北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学情调研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除了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
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微的成都杜南草堂。
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只有斑驳的百姓家,只有来去匆匆的燕子,还不够,还必须把“旧时王谢”的历史记忆带进来,这个画面才完整,才有意义,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那些诸多解读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却可能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有删改)
材料二: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在这个意义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1. 下列各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北京”因混合了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城市历史,而让人理解并接受。
B. 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把握城市形态与精神。
C. 研究者通过记忆与想象,阐释城市的前世今生,延续着其内在的灵魂。
D. 当代青年作家把自身城市经验融入作品,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杜甫寓居草堂时期创作诗歌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于成都城市的认知。
B. 城市文学研究受制于内在规则、缺乏对等经验,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
C. 相关文学作品中塑型的城市经验形态,是城市学研究和评论所不能忽略的。
D. 珠海渔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作为解读珠海城市历史的素材,研究者应珍视。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通过公园的数量和面积来研究深圳城市发展的规律。
B. 利用长沙黄金周旅游消费数据来研究城市与人的关系。
C. 综合旧上海历史与《子夜》中的文学叙述进行城市研究。
D. 研究“边城”时融入沈从文的小说中的相关文学描述与想象。
4. 材料二中作者对城市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做出了论断,请简析其论证思路。
5. 有人认为城市与文学是彼此割裂独立的,请结合材料提供理由来反驳这一观点。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因混合了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城市历史,而让人理解并接受”错误,由原文“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可知选项因果关系错误。
B.“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错误,由原文“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可知“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错误。
C.结合“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可知其正确。
D.“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错误,结合“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可知“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错误。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