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340字。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对“志于道”“据于德”“兴于诗”“立立礼”“游于艺”和“成于乐”等“学以成人”过程的提示,“孔颜乐处”所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包合多重内涵,蕴合着丰富的学术价值。
  一是“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春秋那个朝不保夕的乱世,当夫子得知马厩失火之后,并没有关心自的财产损失了没有、损失了多少,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怎么样、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篇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夫子告诚我们要耐得住困苦,要有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的精神,无论遇到多么大的苦难都不要改变我们的初心。其三,《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众所周知,孔子对生死的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对祭祀的态度是“祭如在,条神如神在”“吾不于祭,如不祭”。可见孔子认为,要想懂得什么是死,首先得懂得什么是生,他对鬼神是否存在持的是一种未置可否的态度,但却强调行祭的时候必须设想祖先(鬼神)是存在着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中国人的生命关怀之中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论语》要求我们要“慎终追远”。
  二是“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互依靠,彼此团结。 
  三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李泽厚)。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相信“物不可以终难”(《周易・序卦》),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是“乐感”的人性追寻。这是从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的。所谓人性完满、“成于乐”,从个体心理角度来说,指的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这是一种审美结构的呈现,更是一种内在心灵的形上超越。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总共一万余字的《论语》之中引《诗》、论《诗》之处竟多达十八处,这充分说明了“诗”“乐”教化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即孔子所理想的“成人之道”,并由之决定了中国“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总体而言,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乐感文化”,以基督教为底色的西方文化被称为“罪感文化”,在学术界已形成共识。“罪感文化”最早由本尼迪克特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高度概括了两种文化类型:其一,基督教国家的‘罪感文化’——人的一生就是赎罪的一生;其ニ,日本的‘耻感文化’——日本人以耻辱感为动カ。于是,西方文化便有了‘罪感文化’之称。”(林玮生《“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神话学解读》)与此相呼应,李泽厚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界定为“乐感文化”。李泽厚认为,“乐感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两个层面:第一,“一个世界”,即关注“此世”而非“彼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即不谈论、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哲学)或天堂地狱(宗教)。第二,思维方式是“实用理性”,核心是“情本体”。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或曰天地境界,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一个世界”“实用理性”“情本体”是“乐感文化”内在元素,“一个世界”旨在关注现实世界重视现实生活;“实用理性”是选择生活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旨在要求在精神追求、价值原则不变的前提下与时俱进、灵活变通;“情本体”旨在導重生命、享受生活。因此,“乐感文化”是乐观的、积极的、面向未来的文化。
  (摘编自刘伟《浅析“乐感文化”的主要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中“学以成人”“孔颜乐处”“曾点气象”等内容,都体现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B“乐生”的生命精神,不仅体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观的生活态度,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C.中国人理调人际和谐,取决非于乐感文化“一个世界”立足点的预设,因为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靠,只得靠个人奋斗、人与人的相互扶持。 
  D.李泽厚提出的“乐感文化”,与西方“罪感文化”相呼应,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围绕着论题“乐感文化”,结合《论语》具体内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乐感文化”的内涵,观点明确,论述充分。 
  B.材料一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论述清晰,既有条理,又做到层层深入,体现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能力。 
  C.材料一在阐释乐感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既举了大量的实例,又进行了分析、评价,有理有据。 
  D.材料二先指出“乐感文化”“罪感文化”在学界已成共识,然后交代了“罪感文化”的起源,接着分析了“乐感文化”的内涵。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B.人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述而》) 
  C.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D.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乐感文化”下一个简要定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黄原,北关阳沟大队。 
  吃过中午饭,少平就上了工。他当然干最重的活——从沟道里的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 
  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道陡坡爬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劳动强度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一般。每当背着石块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地疼,一路上只能半睁半闭。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槺,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 
  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两只手随即也肿胀起来,肉皮被石头磨得像一层透明的纸,连毛细血管都能看得见。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