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90字。
《李凭箜篌引》教学案+导学案+练习题
教学目的:
1、赏析诗歌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音乐的强大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歌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贺的《凭箜篌引》、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凭箜篌引》。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是唐宗室王后裔,到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凭箜篌引》是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龟年。
三、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1—4句):先声夺人,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四、分层鉴赏诵读
(一)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凭出场。
思考:1.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富含韵味。“”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2.“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是怎样写乐声的?
明确:这两句从侧面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⒊“凭中国弹箜篌”:诗人是如何安排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明确: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