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8740字。
四川省攀枝花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
中外生态文学源于对生态问题的关切。批判穷奢极欲,探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永恒的主题,揭示生态危机的人性与文化根源则是其终极目标。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生态文明则是超越工业文明的共生文明,其中要义是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纵观人类发展进程,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不断筑墙,人与自然日渐疏离。从某种程度上看,生态危机实乃精神危机、人性危机和文化危机,作为应对危机的上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于全球公民环境素养的提升。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饱含诗意栖居美好愿景的生态文学,以真、善、美的表现形式,引领读者回归自然,并将自然根植于心灵深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在西方文学中,以威廉•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诗人开始坦诚地看待自然,歌咏自然,寄情山水。在自然日志《瓦尔登湖》中,“生态文学先驱”亨利•梭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主张善待自然,强调人应回归自然,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部分,由此获得感官上的亲和,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则体现着人对土地的本能依赖。
中国作家全方位展现了生态情怀。徐刚的《伐木者,醒来》等守望家园系列、李青松的《一种精神》等绿色森林系列、哲夫的《黑雪》等生态危机系列、郭雪波的《沙狐》等草原生态系列、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边疆书写、于坚的《哀滇池》等生态诗歌,以及姜戎的《狼图腾》等优秀作品,均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现,共同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出路,对人们未来如何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生态文学发出的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心灵诉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对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给予审美的解答,以期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中西文化间,生态思想资源是互相交叠的,尤其在生态伦理方面,这在中西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表征和阐述。
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正式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将伦理学范畴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大地伦理。他在《沙乡年鉴》中指出,大地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应当是平等的,人类应当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大地成员保持尊重乃至敬畏。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则把目光投向荒野。他从自然价值论出发,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提出了“荒野转向”的概念,认为作为生态系统的荒野是一个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学理念和智慧已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在古代叙事文学、隐逸文学和当代书写中均有着丰富的呈现。如陶渊明的诗文,以大量的田园文学实践彰显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
生态文学是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回应,是文学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担当。尽管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它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引领人们反思当下的问题,思索人类未来的命运,其意义已远远超越文学本身,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5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危机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要应对这种危机就要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
B. 生态文学饱含诗意栖居愿景,关注心灵,终极追求是人与自然能达到和谐交融的境界。
C. 相较而言,中国作家全方位展现了生态情怀,其作品共同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出路。
D. 中西方的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表达思想一致,体现为对生态伦理有着丰富的表征和阐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共生文明,是为了引出对生态文学价值的探讨。
B. 文章在梳理中西方生态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类应树立生态世界观的必要性。
C. 文章列举华兹华斯、梭罗等文学作品,证明西方作家从文学角度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 文章结尾呼应标题,进一步阐明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指出其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担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提升公民环境素养。
B. 生态文学在关注人类生存、探究人性危机、构筑人类共同价值基础等方面起着作用,其传播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C. 阿尔贝特•史怀泽提出的“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学理念相反。
D. 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因此,作家创作要有自觉担当意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要应对这种危机就要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错误,原文表述是“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并不是应对这种危机就要批判工业文明。故A错。
B. “终极追求是人与自然能达到和谐交融的境界”错误,原文表述是“生态文学发出的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心灵诉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对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给予审美的解答,以期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故B错。
D. “中西方的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表达思想一致”错误,从倒数二、三段可以看出中西方的思想并不一致。故D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2017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年度减贫任务将超额完成,贫困人口再减少10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2017年中国产业扶贫新业态发展迅速,电商扶贫带动274万贫困户增收,光伏扶贫直接惠及80万贫困户,旅游扶贫覆盖2.3万个贫困村,完成340万贫困人口搬迁建设任务。健康扶贫救治421万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80%以上。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