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90字。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设想】
  一堂公开课得有一条中轴线。课堂有了一条中轴线,就会显得有条理、不凌乱,还能避免“旁逸斜出”,给人一种清晰感,同时也能够更显教师的功力。从“为”这个既可以称作实词,又可以称作虚词的字入手。先来讲这篇文章出现的“为”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然后由这个“为”字牵带出更多相关的文言知识点。
  除了文言知识外,文本内容的解读也至关重要。这篇文章共三段,第一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指出双方意见不合是所持政治主张不同。第二段是信的主体部分,也是论辩的关键。王安石首先以“名实相符”作为逻辑起点。接着指摘他的几个要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逐一驳复。接着,指出“怨谤”之多是民族惰性和因循守旧思想的结果。最后指出不应该“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应该为国家尽心尽力。如果能把这些课文内容整合在“为”字下,这样既可以不离主线,又能够做到疏通文意,一举两得。
  【教学过程】
  一、文言的突破点
  1.“为”字兼有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两类词性,在这篇文章中多达12次出现,把它们全部一一找出。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2) 以为侵官
  (3) 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
  (4) 为天下理财
  (5)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6)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7)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8) 未能助上大有为
  (9) 守前所为而已
  明确::第⑴处"为”字和前面的"以”字,合在一起理解为“认为”。第(2)处同第1处。第(3)处理解为动词“算作是”。第(4)处理解为介词“替”“给”。第⑸处理解为动词“作为”。第⑹处“何为”是疑问助词,意为“为什么”。第⑺处理解为“因为”。第⑻处理解为名词“作为”。第(9)处理解为动词“做”。
  二、文意的突破点
  (1)无为在歧路
  “歧路”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岔道”。在文中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见不和,那不正好是“歧路”吗?
  “歧路”正是对应文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源头”对应“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王安石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名实问题,名正则言顺而事行,面对这些责难,必须站在高处,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所以说,这正是找到了论辩的“源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