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460字。
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1 年5 月17 日上午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 题。材料一:
最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
近年来,总有人觉得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主张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不是偏大而是偏小了。
就人口而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有3700 万居民;首尔都市圈有2300 万居民,而且
还在增长过程中。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 倍,韩国的27 倍。然而,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上海和
北京,分别只有2400 多万人和2100 多万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创新中心来说,这样
的规模实在太小了。未来应该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3 个都市圈,形成京津都市圈、上海
—杭州湾都市圈和广深珠都市圈。同时也应该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这样才能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出来。
整体而言,中国城市人口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目前出现的“抢人大战”,会导致更多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一起,然后在创新创业等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报以乐观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正当“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就在努力争取高端人才的同时,却还存在着用行政指令来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而且,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侧重于争夺顶端的人才,但城市不仅需要位于金字塔尖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
要知道,中国目前的现实人口分布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一二线城市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非但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可能导致高房价、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城市的不断扩容,也不能只是从外部吸引人才,更需要在根本上提高生育率。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3 左右,这个数据意味着每代人减少40%的人口规模。长此以往,以后无论一二线城市都将面临无人可抢的困境,中国在人口规模和集聚效应方面的优势也会被不断减弱。
(摘编自梁建章、黄文政《从“抢人大战”看中国城市发展格局》)
材料二: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放眼世界,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纵观国内,人才竞争更是城市实力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2017 年以来,国内人才竞争持续升温,由“新一线”城市率先发起,随后蔓延至全国几十个
城市。这些城市先后颁布人才新政,为争夺人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掀起了一场空前的“人才争夺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后,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各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珠宝软玉”表达对人才的满腔热情和强烈渴求。
在这场席卷全国的“人才争夺战”中,是否该去“争夺”人才?“争夺”什么样的人才?“争夺”来的人才能留得住吗?该如何用和留?这都是值得各地政府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政策的激励与吸引带来的是短期效应,而引进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长效的人才工作机制,才能使“人才争夺战”的积极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城市才能获得长远发展优势。人才政策不能流于表面,做表面文章,先把人引进来再说,而应该科学、精准地规划一系列可持续的政策措施。人才工作也不应是政绩工程,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人才不是最终目标,不应用人才引进的绝对数量来衡量“人才争夺战”的战果和成效,在关注人才引进数量的同时还应关注人才贡献率。应该看到学历落户并不等同于获得了相应的就业工作岗位,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是否与新落户人才数相匹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新落户人才的专业特长是否对口等,还需要就业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过于强调户籍政策和各类补贴,认为拿出户口、房子和待遇才能引进人才,片面地将人才与金钱、住房等物质利益挂钩,扭曲了人才政策的本质,偏离了人才引进的初衷。事实上,本土人才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要摒弃“只有外来和尚才会念经”的观念。在精准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发掘、培养和使用本土人才,整合优化已有的存量人才。要以平等的原则对待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将本土人才的各项保障工作做好、做到位,注意不要过于拉大两者之间收入、住房等待遇的差距,造成不公平感而引起本土人才的流失,或因内部排挤导致外来人才留不住。只有内外兼顾,才能充分调动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积极性,达到互补互持的双赢效果。
总之,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是地方政府在内外因的双重推动下谋求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竞争,关键不在于出台多少政策,而在于政策的速度与温度。对于城市来说,引才政策起催化作用,城市经济起强化作用,生态环境起固化作用,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让人才自由有序流动,才能使人才为城市发展所用。
(摘编自张晓明等《“人才争夺战”之冷思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还不太理想,因此要大力发展以上北广深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并让二线城市大幅扩容。
B. 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认识均不足,表现为有的地方只注重引进高端人才,忽视了普通的劳动者。
C. 各地“人才争夺战”的战果和成效如何评价,并不看人才引进的数量,而是要看引进人才的贡献率。
D. 人才引进要与培养本土人才统筹兼顾。如果将其与金钱、住房等物质利益挂钩,扭曲了政策的初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推进,更多优秀人才将因“抢人大战”而集中,推动创新创业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
B. 限制大城市发展会加剧高房价、留守儿童等系列问题。城市需要不断扩容,在发展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C. 人才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它不仅决定着城市竞争力,更关乎综合国力的竞争,这是材料二的论述背景。
D. 材料一列举了我国当前人口生育率的数据,既直观具体,提高了可信度,又有预见性地指出了人口危机对城市发展的制约。
3. 下列各项所述措施中,不符合材料二作者主张的一项是( )(3 分)
A. 安康市某医院根据高层次人才特点和承担任务情况,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案。
B. 深圳市某街道办辖区内高新企业较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迫切,录用了多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
C. 余杭区根据人才特长、专业背景安排岗位,制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到职一年后,组织部门通过考察,再根据个人意愿作二次分配。
D. 浙江某高校在招聘公告中特别注明:讲师岗位“同等学历条件下,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学经历者优先,薪酬上浮20%”。
4. 材料一的二、三两段是如何使用驳论这种论证方法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 同样是探讨“抢人大战”,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 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是我一点也不累。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