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20字。
郑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质量预测“觉醒”作文解析及考场精选范文赏析汇展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振华中学高三(6)班的班会课上,同学们观看了班主任精心剪辑的央视一套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精彩片段,对以下三个场景感触尤其深刻:
场景一:
1915年,22岁的毛泽东出场:瓢波大雨中,杂乱无章的长沙老街上,他怀抱一沓《青年杂志》(陈独秀创办,次年改名《新青年》),踏着泥水迎着风雨奔跑……
毛泽东被《青年杂志》打开了眼界,思想觉醒了,开始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
场景二:
1917年,张勋复辟。28岁的李大钊被迫离京,流亡江南。他深入社会底层,苦苦追寻新的救国之路。一个声音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除了文化启蒙和思想觉醒,更要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新之路。
场景三:
1920年,漫天飞雪的海河岸边,41岁的陈独秀与李大钊目睹难民沿路乞讨之惨状,耳畔回响着难民悲愤的控诉:“政府?哪见过这么浑蛋的政府?他们什么时候关心过老百姓的死活呀?......”
陈独秀:守常,我想了,我们得建党!……
李大钊:你为什么要建这个党?
陈独秀:不为什么,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
假如你是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场景,以“觉醒”为话题,联系历史与现实写一篇观后感,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审题
材料段是三个场景。
场景一:1915年,22岁的毛泽东思想觉醒。通过文化启蒙,启迪民智,使他们在思想上觉醒。谈思想觉醒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重要性。
场景二:1917年,28岁的李大钊道路觉醒。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谈走中国特色之路的重要性。
场景三:1920年,41岁的陈独秀与李大钊政治觉醒。通过建立崭新的政党,实现为民众谋幸福的政治追求。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任务段布置了多个任务:选一个感触最深的场景,不可多选;话题为“觉醒”,紧扣原词不放松;联系历史与现实,1920年之前是革命志士的“觉醒”(知),1921年之后是共产党人的“践行”(行),共产党百年征程就是知行合一、砥砺前行的过程;写“观后感”,那么,最好有副标题,最好紧扣党的觉醒及践行的历史,由《觉醒年代》中的历史,观照如今的现实。理论上讲,只要以“觉醒”为话题,由观后感切入,伸展至其他领域的“觉醒”,谈觉醒的内涵、作用和具体做法,应该都是可以的。
要求段较为常规。
推荐标题:
1.于磨难中觉醒
——观《觉醒年代》有感
2. 觉醒年代,乾坤未定
——观《觉醒年代》有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