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910字。
江西省2021届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世纪以来的散文在写作实践、传播、接受、批评等环节皆产生重要变化,散文的航道拥有了明显的转折曲线。就散文本体的层面加以考察,“思潮的弱化”与“叙事的转向”构成新世纪以来散文的两个关键词。
散文思潮的弱化,是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较而言的。20世纪90年代对散文来说是一个触底反弹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思潮迭出、新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学者随笔、女性散文等思潮接踵而至。综合上述现象,吴秉杰将其命名为“散文时代”。韩小蕙有“太阳对着散文笑”一语,也是对这一盛况而言的。新世纪以来的散文思潮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在思潮的延展和深化方面都存在不足。这种弱性特征,在新世纪散文的两个思潮,即“新散文”与“在场主义”上表现突出。
在思潮呈现上,“新散文”在三个层面较为突出:文体探索姿态下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的彰显;刊物的跟进与丛书的发布扎实有力;声调由传统的纸媒扩展到互联网写作,其文体观念在论坛写作及博客写作中得到有力的实践。尽管有抢眼表现,“新散文”在思潮的涌动上仍然存在明显短板:理论薄弱,没有什么重要的理论主张;在时空的延展上皆有其局限性,制约着这一思潮向纵深发展。“在场主义”散文则更像是个文学事件,社会活动的色彩较为明显,因此在思潮的呈现上,名实之间存在着割裂的问题。随着“在场主义”散文奖和相关杂志的停办,这一思潮几乎已经终结。
叙事的转向涉及散文在艺术处理方式上所发生的主次换位的情况。理论界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完成对诗化模式及“形散神不散观念的清算和整理,不过,空洞的抒情在当代散文的退场,则是在新世纪完成的。叙事的转向在乡土散文、历史散文等题材领域中普遍确立,叙事成为当下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作为跨世纪的散文思潮,肇始于1998年的“新散文”在推动散文整体性的叙事转向上开启了先河。作家将经验叙事推向某种极致,这也是一种文体实验过程中矫枉过正的必然结果。他们在强调个人化的叙事过程中,借鉴了小说的复调手法、电影的镜头化叙事方式、现代话剧中语言传达的动作性,繁复的场景化叙事和大量的细节描写,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总体而言,经验和事件的叙述取代了片段化、印象化的处理方式并成为主流。
“新散文”的叙事转向,在实践层面全面铺开。在更多的新锐奖项中,叙事作品占有绝对的比例。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散文为历史材料与个人感悟的结合体,那么,新世纪的历史散文有了明显去个人感悟化倾向。他们在甄别历史材料和处理历史细节上更加用心。王开岭的《一个守墓家族的背影》王充的《用破一生心》李国文的《李后主之死》等作品,对历史的勾勒往往通过惊心动魄的细节加以呈现,也就是说,叙事方面的感染力明显加强。而在乡土散文类别中,知识性、感悟性的散文随笔尽管普遍存在,但业已偏居一隅。乡土叙事作品在期刊、选本、榜单中占有了绝对的比重,一批乡土散文作者,对于各自故土的书写大多以系列形式展现出来,而场景叙事也成为这批作家常用的手段。
(摘编自刘军《叙事性赶走了空洞的抒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世纪散文发展方向的变化使得散文的写作实践、传播等环节都随之发生变化。
B.20世纪90年代,文化、历史散文及学者随笔等思潮接踵而至,散文触底反弹。
C.在清算和整理了诗化模式及“形散神不散观念后,散文随即完成叙事的转向。
D.新世纪的历史散文去除了个人的感悟,更加注重甄别历史材料和处理历史细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指出新世纪以来散文的变化,明确了这一时期散文的关键词,提出论点。
B.文章先详细剖析新世纪散文思潮弱化的表现,后具体论证其叙事转向,脉络清晰。
C.文章指出“新散文”在思潮呈现上的优势,批评其不足,体现出论证的思辨性。
D.文章以王开岭等人的作品为例,是为了论证历史散文通过细节来勾勒历史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场主义”散文表现出社会活动性,与其说它是思潮,还不如说它是文学事件
B.20世纪末,“新散文”推动了散文整体性的叙事转向,以互联网为主要写作阵地。
C.在对小说、电影和现代话剧中的相关手法加以借鉴后,散文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叙事。
D.新世纪以来,虽然到处可见知识性的散文随笔但期刊中更多的是借场景叙事的乡土散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摘编自《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
材料二:
在第十九个“世界睡眠日”之际,《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数据显示,当下我国超3亿人存在着睡眠障碍。在诸多的原因当中,“怕孤独”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害怕的是什么样的“孤独”?因“僧多粥少、过度竞争、焦虑内耗”的内卷化,而形成强烈负能量的孤独感,压迫出自我否定或膨胀爆裂,这种“内卷化的孤独”当下正在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内卷化的孤独”正把熬夜失眠、忧愁寂寞常态化,打乱自然节奏的规律,撕裂身心,陷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