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300字。
《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整体阅读(附:专家点评)
学习目标:
1.概括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
2.分析作者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
3.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艺术手法。
4.分析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人生思考。
5.举例说明写景抒情散文的语言美。
6.探究这组散文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
点评:整体目标明确、清晰。其中第一课时完成目标1、2,第二课时完成目标3、4,第三课时完成目标5、6。任务十分具体,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提高审美的能力。
〖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 精读《故都的秋》
学习任务一:整体把握,初赏秋景(自主梳理,个体展示)
1.了解作家经历、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快速浏览全文,圈点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找出“文眼”,为文中美丽的五幅画面命名,体味画面特点,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画面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文 景物画面 画面特点 作者情感 表达技巧
故都的秋
点评:本环节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文学作品通常是时代的产物,因此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了解创作背景,为整篇文章的把握奠定了基调。其次,以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分析画面,给了学生抓手,能有效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文章,避免了无从下手的情况。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写景文字的分析能力,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学习任务二:品读关键段落,鉴赏我心中美图(自主研读,交流分享)
你最喜欢哪幅故都秋景图?请说明你的理由。可以从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描写景物特点、表达技巧、语言的色彩、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鉴赏推荐,形成不少于100字的鉴赏文字,与小组同学交流,选出最好的鉴赏文字,以小组为单位组织鉴赏活动。
我喜欢的故都秋景图:
我的鉴赏:
点评:这一环节旨在锻炼学生赏析美的能力。是对上一个环节的深化,让学生在分析景物内容的同时,加上感受力,形成对画面美的赏析。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题干中明确了写作的方向,给了学生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任务三:合作探究,体会民族审美心理
文中有“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等相关语句,反复诵读文本,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点评:这以环节是对上两个环节的拓展提高,通过鉴赏,可以提炼出一般景色描写的审美特点,符合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这样可以从一部文学作品扩展到中国文学作品的一般特点,形成一般思维。符合新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